
技能水平如何,赛场上见真章!4月22日,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沪开幕,本次大赛共有109个正式比赛项目,吸引1076名选手同台竞技,这也是目前本市范围各级各类赛事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
多个比赛项目聚焦智能制造
工业4.0、机器人系统集成、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在比赛现场,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各类项目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光。记者了解到,此次大赛的项目中,不少都是聚焦上海重大战略部署、重要产业发展,紧跟新技能发展趋势,全面服务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比赛项目首席专家段向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智能物流系统,食品全自动生产线,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企业正不断迈向自动化与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出现在一线,“不可否认,机器人取代了一部分简单化、模式化的工种,但也对掌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赛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琪摄影
段向军指出,在实践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无论是安装、调试、运用还是编程,都离不开“人”,尤其是掌握机器视觉检测、可编程控制以及组态监控的高水平运维和维护人才,更是多多益善。
“此次,该项目汇集了23支队伍,46名选手,其中既有中职院校的学生,也有企业的职工,从目前来看,他们的水平可圈可点。”段向军如此说道。
工业4.0项目的竞赛经理陈明同样表示,想要实现制造强国,技能强国的目标,更需要营造全民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
比赛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工业4.0的项目,考量的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不仅需要参悟机械、信息、自动化,还需要拥有通讯、软件等领域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陈明表示,两天的比赛中,选手不仅要完成工作站的装配调试和运行,还要进行工业网络组网,定制工业软件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以技提薪”已成为就业趋势
求职难,薪资低?对于技能人才来说,可真遇不上这样的难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比赛的参赛选手中,在职职工727人,占比67.57%,在校学生349人,占比32.43%。而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沪上各所中高职院校。可别小看了这些“蓝领”,找工作根本不愁,薪资起点也堪比白领。
“我们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有6、7个岗位可供其挑选,初上岗就到手6000多元很普遍。”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副校长金玉林坦称,学校设置的16个专业都是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加上“校企合作”双向发力,学生们只要有一技之长,压根不担心找工作。
比赛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此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选手张容志参加的是工业机械的项目,令记者惊讶的是,这位今年只有20岁的年轻人,居然在2年前就已经获评高级技师。
“我是46届世赛工业机械项目上海市选拔赛的金牌,在全国大赛中也获过奖。”张容志告诉记者,他在参加招聘会时,只要亮出简历,就是企业争相争抢的对象。
技能能造就美好未来。近些年来,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出台,收入分配的越来越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经济待遇愈发向技能人才倾斜,原先的“天花板”被打破,发展通道逐步畅通,充分激发了技术工人提升自我技能、助力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生产一线岗位对劳动者的吸引力。
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采访中,段向军表示,以智能制造业的技能人才为例,但凡有“本事”,往往早早就被相关企业“预定”,进厂后经过短暂打磨后,月薪破万者比比皆是。如果能通过努力和创新,成为企业的领军核心人才,那收入更是丰厚不已。
现场体验感受技能魅力
有意思的是,除了能在现场近距离观看比赛项目之外,主办方还专门设置了技能展示区,呈现20余个精彩互动项目,既有代表前沿技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又有展示生活服务精致体验的整理收纳和特调咖啡,还有体现非遗传承、匠心品质的南翔小笼制作和造币手雕工艺等。
互动项目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拿起电钻钻孔、拎着扳手装卸轮胎、甚至把一辆车“大卸八块”……对于不少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技能体验无疑非常新奇和过瘾。
“这还是我第一次拧螺丝呢!”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中学的蒋妍慧笑着说道,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她们成功地把轿车的后轮给卸了下来,然后又装了上去,“没想到动手的感觉还真棒。”
据了解,本次大赛既可现场观摩,也能远程观赛,社会公众尤其是在校学生可以到现场近距离体验技能比武的气氛,或是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家里实现“云观赛”,从而切实感受到技能的魅力。
头图为比赛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