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劳模精神,致敬伟大时代!近日,走进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正对公众开放,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一页页笔记,力透纸背,其中沪苏浙皖劳模们留下的言语虽平凡,但尽显责任与担当,展现出了榜样的力量。
“顺顺当当的事情,人人都觉得很好做的事情,你不要再去碰,没什么意思。只有难做的事、人家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事让你做成了,才更有价值”——“抓斗大王”包起帆
图为全国劳模包起帆。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日前,瑞士日内瓦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包起帆带领团队再次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由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这是继包起帆领衔制定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首个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 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之后的又一次突破。
从码头工人成为全国劳模,从技术骨干到企业带头人,包起帆始终不停在创新。在众人眼中,包起帆的人生充满惊叹号,而包起帆自己始终认为,他只是从未在平凡的岗位上画上创新的句号。从业40多年中,围绕码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需求,他的创新版图不断扩大。
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包起帆就在哪里动脑筋。他曾经说过,创新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正如他所言,“只有难做的事、人家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事让你做成了,才更有价值。”
“工程的建成,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制度的优势,得益于40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
图为全国劳模林铭。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踏浪潮头,从珠海“出发”,十年“焊”海,带领4000人团队共走“一根钢丝”,建成东接香港,西连珠海、澳门,集桥、岛、隧一体的世界级交通集群工程——港澳珠大桥。中国工程院院士、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全国劳模林铭可谓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港珠澳大桥由桥梁、人工岛、隧道三部分组成,需要建设两座面积各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来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这也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极具挑战性。其中林鸣负责的就是难度最大的“岛隧”项目,即建设海底沉管隧道。
在远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考察沉管隧道技术未果后,林鸣带领团队决心从零开始,独立完成技术攻坚。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我时刻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吊桥司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身的业务,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竺士杰
图为全国劳模竺士杰。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宁波舟山港,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61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三。这份骄人的业绩,与无数港口工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从一名学徒做到大国工匠的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竺士杰,正是这些港口技能人才的代表。
作为浙江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从事桥吊操作20多年,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创造了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 等称号。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对竺士杰嘱咐道:“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
竺士杰带领创新人才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优化操作流程。2016年至今,桥吊司机平均“一次着箱命中率”已经从72.6%提升到了80.2%。300名集装箱司机,一次着箱命中率提升7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天可多吊3400标准箱,一年可以多吊126万标准箱,相当于为码头新增加了一个泊位。对其而言,真正做到了“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我个人对财富没有什么追求,一个人要对社会作有意义的贡献。”——朱恒银
图为全国劳模朱恒银。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作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探矿工程首席专家,朱恒银从事地质钻探第一线野外工作40多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创新深部钻探技术,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他在钻探一线乐此不疲地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每一次创新、发明的完成,都让他兴奋不已,鼓舞着他向更高的目标进军。他坚持在野外第一线不断学习,学以致用,项目成果在国家深部找矿、科学钻探、海洋钻探等领域进行了推广应用,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及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了“一个人要对社会作有意义的贡献”。
头图为展览现场。上海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