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个一线城市楼市政策出现调整,积极向二胎及以上家庭“示好”。
4月30日晚间,上海宣布,自今年5月1日起,符合本市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的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住房,最高贷款限额(含补充公积金最高贷款限额)在本市最高贷款限额的基础上上浮20%。按照规定,上海二胎家庭公积金最高贷款额从原先的120万调整为144万。
而早在3月24日,深圳就推出住房公积金贷款新规,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多子女家庭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可以上浮40%。
4月,北京也发布公告称,今年将完善“一区一策”调控措施,支持“一老一小”、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职住平衡的合理住房需求,推出多子女家庭和职住平衡家庭购房支持政策,按照“一区一策”的方式由房山区试点。
三大一线城市在短时间内不约而同地出台新规,对多子女家庭进行购房倾斜,其举动不言而喻,就是要以需求为导向,在供给端发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进而提高生育意愿。
当前,我国生育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愿生”“不敢生”“不能生”各有顾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养育孩子的成本过高,尤其是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直接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意愿。
鼓励生育,说起来简单,落实起来是一个复杂工程。此前,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不少举措,例如延长产假、增加补贴等,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收效似乎并不斐然。尽管政策层面鼓励生育的态度与诚意已经非常明显,但不少人认为,与生养一个孩子所需要付出的各种成本相比,目前这些补贴与优惠措施并不足以消解其压力,生或多生的意愿在过高的生育成本面前变得非常薄弱。
因此,要真正解决生育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就不能“避重就轻”,必须将需求侧和供给侧点对点结合,对症下药,真正“接地气”才会有推动力。
精准施策,关键在于“精准”二字。住房困难、教育资源紧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这些都是影响生育的种种因素,如果要在短期内面面俱到,明显可能性不大。必须要挑选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进行精细化地应对。
从楼市政策的“示好”来看,可谓是一贴良方。不过,除此之外,税收减免、金融扶持、教育等方面也大有可为,包括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税收减免、提高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费覆盖面、增加基层托育机构等,同样也是众多育龄青年翘首以盼的。
不仅如此,生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政府、企业与个体共同承担责任,特别是企业的人力成本和鼓励生育的宏观政策之间,应该有良性互动、动态平衡。此前,市政协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敬波的调研就发现,约70%参与调研企业认为,三孩政策及配套假期对女职工就业和发展“影响很大”。被问及“三孩政策及配套假期对企业用工会产生哪些影响”,81.51%企业选择“招聘和晋升女职工会更为谨慎”。不难看出,女性的就业和晋升等劳动权益面临生育挑战。
不少职工普遍反映,国企央企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上具有积极性,能较好地保障单位女职工的生育权益,而私有制单位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上相对较为保守。为此,针对这些企业要创新思路,以支持和规范企业用工为抓手精准施策,保障女性劳动权益,并进而减少女性职工生育的顾虑、提振生育意愿,最终实现女性职工、企业和国家的三赢。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是中国生育率下降最快、生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结构影响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是关乎城市未来的大事。如何落实好国家生育政策,期待更多的实招和硬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