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德科技大学”6月12日正式官宣筹建,选址在临港新片区。据媒体报道,新学校采用中外合作模式,中方是上海市教委、国内最顶尖的工科大学——同济大学,德方则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以及三所德国最著名的应用科学大学。
和以往“请进来”的国外合作办学方不同,这三所德国高校的介绍里有着“工程师学校”、“科研转化能力极强”、“应用型科研”等字眼,让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上海中德科技大学”的筹建,不仅仅代表着上海未来将新增一所高等学府,更意味着上海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请来了德国这位全世界最知名的“老师”。
众所周知的是,德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站在全球制造业的顶端,注重应用、缩短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距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功不可没。因此,未来“上海中德科技大学”在产教融合、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制造业水平,特别是破解当下的就业难题等多方面,都能带来诸多积极的启示。
其一,对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有标杆性导向作用。
当前,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可以说是痛点、堵点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级工人数有4700万人,高级技师300万人。在总量超过2亿人的技能劳动者中,特别是高级技师的比重仍然较低,和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强国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近日,上海发布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要达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5%,同时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高端化、数字化和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上海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可能进一步放大。
因此,从宏观角度,上海筹建中德科技大学,对培养高质量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标杆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适应当前需求及未来发展”的应用型科技院校,将逐渐成为一种办学的趋势,为上海乃至我国的制造业输送新鲜血液。
第二,带来纯正的“双元制”职教模式。
在德国作为一项受到立法保护,并且切切实实助力国家战后经济腾飞的教育制度,“双元制”内涵广博。专业如何设置,跨学科课程如何设置、校企如何联动……这些关节点,以往国内的教育界只能“管中窥豹”,触及皮毛,一般浅层次的交流、学习对其难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此次,上海把三家德国最为著名且历史悠久的应用科学大学请进家门,官宣的公告中特别提到“参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式”办学,此举可以“复刻”德国双元制在学校教育端的大部分经验,有助于国内职业教育尽快地实现“弯道追赶”。
第三,打造职业教育的“样板工程”。
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被贴上“差生教育”的标签。在今天,尽管出现了中本贯通的职业教育考分高企、企业高薪争抢职技校生的局面,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家长似乎对于职业教育仍有一些“不了解”、一丝“不信任”。
最近,我国8部门发布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将迎来难得的大发展时期。
“上海中德科技大学”的成立既是《实施方案》的落地,同时,严谨、实用的德式教育,也将起到成为吸引更多青年人走入职业教育课堂的“样板工程”。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如果做一个比较,应该不亚于30多年前德国大众汽车落户上海,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意义。
第四,探索产教融合的契合点。
“上海中德科技大学”选择落户临港,和国产大飞机、特斯拉等头部制造业企业为邻,能更好地探索、找到产教融合的契合点。
德国“双元制”的核心要旨在于产教融合。临港是上海制造业的重镇,拥有国内最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整个上海又有做大做强制造业的雄心和基础。背靠这样的“大树”,上海中德科技大学的学生可以坐享近距离产教融合的便利,相关产业(企业)实训基地也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学校教学的不足。
当然,全国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上海临港这样优良产业基础。“上海中德科技大学”的建立,另一个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后续研究如何在城市布局职业教育提供一点的经验。
就在6月15日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短时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仍处在“剪刀状”运动的态势。
“上海中德科技大学”带来的德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一定会经受到严峻的经济、就业形势的考验,以及面对国情不同带来的“水土不服”。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基本占据了高端制造业的范畴,拥有丰厚的附加值,从根本上使得德国技工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这是中国目前制造业的普遍水平无法企及的,并将可能影响到双元制教育的实效。
但“十四五”期间,我国200所左右新增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经济长期向好对于高技能、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渴望,无疑对青年学子发出了一个信号——投身职业教育的怀抱,路将越走越宽。
头图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