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分数即将揭晓。而考研名师张雪峰的一番关于专业报考的言论,仍然在网上发酵。
“闭着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张雪峰的言论发出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重庆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教师也发文评论,一时间可谓沸沸扬扬。
最新的消息显示,张雪峰本人对自己的言论做出了“澄清”,他表示此番言论并非针对新闻学科,“不是讲所有的人都不适合去报新闻学,也不是觉得新闻学没有价值”,强调不建议报考是考虑到孩子“以后的就业情况”。
高考专业应该怎么报?这是家长和孩子都关心的一个话题。而张雪峰的话,其实反映出的,正是专业的选择方向和理由所在。
坦白地说,张学峰的观点并不能“一棒子打倒”,似乎还有几分道理。这些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屡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就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专业就业前景及薪资是中国高考关注者选择专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占比为52.8%。从专业的选择上,就业机会更大的理科明显更受学生欢迎,而文科专业则排名靠后。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想要做好专业谋划,意在未来就业竞争中提前取得优势,没有错,也不值得批评。
但是,如果只是实用主义当道,狭义地认为“好专业”=“好就业”、“差专业”=“难就业”,那可就错得有些离谱了。
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目标是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兴趣和能力才是选专业的最重要前提,也是今后选择事业领域的最重要理由。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强项比较,肯定会吃大亏。
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在入学之际缺乏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认知的局限和生活阅历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就业认知背离于现实。如果只是盲目地扎堆热门专业,忽视了自我,学得可能很痛苦,就业也未必很顺畅。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职场,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越来越多,早已不足为奇。就拿张雪峰看不上的新闻学来说,很多毕业生虽然没有进广播电视报纸,成为记者编辑,但可以触类旁通,进入企业从事公关、宣传、行政的职务,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发现和沟通能力,转行成为企划、咨询、运营等。正如张雪峰老师自己,从事的是考研咨询,当年读的却是“给排水专业”。
总的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通过尽早树立相关意识,科学涉及职业发展之路当然最好,但也不必非要“照抄作业”,按照“别人的路”走下去,这样就可能完全脱离了自己的兴趣,也难以调动真正的学习动力,反而会影响最终的就业。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