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子女工作忙碌,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由此,陪老人看病就医的新职业“陪诊师”迅速发展了起来。
以美团数据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陪诊服务的专业商户,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12倍。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增长,陪诊师这个新职业在多个城市涌现。
转行陪老人看病:
一天轮转五六个诊室
近日,刚转行做陪诊师的郭家惠,就遇上了一些小问题——老人家属通过大众点评下单了陪诊服务,在陪诊当天,医生却告知挂错了科室。“老人有睡眠呼吸障碍,家属挂的是呼吸科,医生说应该去耳鼻喉科,浪费了老人排队等候的时间。”她说。
郭家惠此后下了不少功夫:下载了上海各大医院的客户端,关注医院最新动态;了解各家医院的专长和相关医保政策;摸清每个科室、检查室、缴费处的位置;学习医疗相关基础知识……
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老年群体所急需的服务。以郭家惠所在的“百老汇陪诊陪护康复护理中心”为例,陪诊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帮助患者完成在医院就诊期间的取号、缴费、候诊、取药、检查等,还可以帮助患者领取检验报告并寄送,这方便了不少独自就诊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
如今,郭家惠基本每天都有陪诊订单,通常一天可以陪诊两位客户,她会提前和客户确认老人病症和挂号科室,确保不出问题,并提前带好各类设备,给老人做好简单检查再出门。“很多客户是外地来上海就医的,或者本地老人的家属工作忙,有时候老人也不想孩子总请假。”
她印象最深的客户是一对80多岁的老两口。两人体检后都发现有慢性疾病,由于孩子在国外工作,就选择在大众点评上下单,预约陪诊服务。“爷爷有心血管疾病要做手术,需要提前做各项检查和医生沟通;奶奶有老年痴呆,同时膝盖有损伤,还有睡眠呼吸阻断等问题。也因此,当天我陪着他们跑了至少五六个科室,才把所有的病症检查都看完。”郭家惠说。
养老护理需求旺盛,
陪诊成青年创业新方向
养老市场需求旺盛,不止一线城市,全国多地都有陪诊师出现,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在新疆乌鲁木齐,1997年出生的胡金谷原本是一名医生。两年前,他辞职创业,创办“陪诊小卫士”,提供陪诊服务,招募有10余名职业陪诊师,自己也在管理的同时兼顾陪诊工作。
对于转行原因,胡金谷说,新疆幅员广阔,其他地区老人来省会乌鲁木齐看病,子女没时间陪伴;再加上有少数民族老人语言不通、地区差异大等原因,使得陪诊服务需求格外大。
由于“陪诊”是新兴职业,胡金谷为了更好地进行业务推广,选择上线例如大众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类平台。下单陪诊服务的通常是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用户,大部分是子女为老人下单。陪诊也不仅仅局限于陪同看病,还包括了提前挂号、预约检查等,这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
1991年出生的顾梓瀚也是陪诊行业的新生力量。父亲的去世促使他产生转行的念头,经过前期查阅资料和调研之后,顾梓瀚辞去了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和朋友一起专门从事陪诊服务。随着订单量的日益增多,顾梓瀚已经忙不过来了,店里还招募了20多位懂得养老护理技能的兼职陪诊员。
据美团数据,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成都、广州、长沙、徐州、天津、西安等同样是陪诊订单较多的城市。
关爱2.8亿老年人,
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广阔
作为新兴业态,陪诊师当前还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但其对应的助老、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巨大、消费需求旺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白涛表示,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有2.1亿人,存在服务供给总量不够、供需对接不顺畅、专业人员很匮乏等矛盾。
“因为养老产业链条很长,涉及人数众多,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老年人数量到本世纪末会维持很高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就业容量很大,光护理人员就需要上千万。”白涛认为,养老产业具有跨金融、地产、医疗、药品、文化、娱乐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
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陪诊、助浴等相关养老服务产业稳定增长,同时从业人员也在呈现年轻化态势。以美团数据为例,平台上从事养老相关服务的商家年龄有48.4%在30岁以下。
“在助老行业,一些生活服务类平台通过提升实体商户的智能化水平,帮助挖掘和捕捉养老服务新需求,加快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新职业的出现和发展。”业内人士分析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表示,数字经济催生多种新兴就业岗位,增进创造就业岗位的持续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多方要形成合力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多渠道引导社会对新职业形成正确认知,进一步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
头图为陪诊师正在配人看病。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