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厂“眼高手低”,想要“拜师学艺”,该找谁?放心,企业新型学徒制能帮你。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开始,上海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2021年起,“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已经培养了3万余名企业新型学徒。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本市又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4570人。根据计划,10月底将累计完成10000名企业技能岗位在岗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就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所在。说的再简单点,单位招你入门,帮你培训,还给你介绍“老师傅”作为带教老师。
拜师“传帮带”是优良传统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往往听到的一句话。话虽然有些“糙”,道理却并非没有。刚刚入职的年轻人,总是要面临从“菜鸟”到熟手的过程,而缺乏实际经验和技能,使得这些年轻职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工作中会“吓丝丝”。
不少老职工,可能还会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工厂里面实行的“师带徒”制度有印象。那时候,进厂“拜师傅”和“收徒弟”可谓是优良传统,一批批在实际工作中,手把手引领学员、精通技能的师父通过“传帮带”,现身说法,无私地将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和过硬本领技能倾囊相授,年轻人才能迅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成为各个领域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新型学徒制解决“双重难题”
不过,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今的职场上,开始越来越多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方面,就业市场上并不缺少人,可企业就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青年人也渴望就业,但就是不符合企业的招聘能力。
招工难,就业难,这个横在申城面前的“双重难题”怎么解答?上海从“师带徒”的传统中创新发展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各类企业联合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针对重点培养的职工,特别是青年后备高技能人才,通过岗位带教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徒培养。对企业组织新招录员工和在职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完成培训和考核,并经实施单位评价合格的,可按照最高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
位于嘉定工业区的英纳法汽车天窗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此前就提交了《汽车天窗生产装配工(参照中级)》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申请,经专家会审后获得审批,并与上海嘉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培训,共有91人参加。参训的年轻职工们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由带教师傅在实际生产中教授技能。绝大多数在通过培训后在公司技能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
只要你愿意就业,就送你去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理论培训,同时由技能大师负责“师带徒”,加上企业自己的操作实践,新的“菜鸟”也能很快成为“熟手”。也正因此,新型学徒制政策广受企业欢迎。参与企业纷纷反映,政策缓解了新形势下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减轻了企业学徒培养的成本负担,解决了培训内容和岗位需要的脱节问题,并促进企业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高师云集,更有系统性
就在今年6月,江南造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船舶电气装配工(船舶电工)高级工项目正式开班。这是自2020年江南造船开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以来首个高级工班,意味着技能人才正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搭造的“成长阶梯”上稳步前行。
“企业给我们培训,这么好的事,我肯定要来。成为高级工的好处太多了,工资会涨,我们手上的饭碗端得更稳啦!”一名学徒笑着说。企业工作人员则表示,企业在快速发展,没有人才转不动,企业对此次开班更迫切。“现在有政策支持,我们就更有动力了。在学徒培训结束并参加技能等级评价,获得高级工证书后,政府将按照‘新员工每人8000元、转岗员工每人4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
高师才能出高徒。据了解,江南造船新型学徒班可谓“高师云集”,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95%的人拥有高级职称,其中不乏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总裁判长等业界顶尖高手。截至目前,江南造船已开展中级工学徒培养班级49个,培养学徒1122人,进一步夯实了技能人才“塔基”。
相较于传统的“师带徒”,如今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更加强调“系统性”:一是多方发力,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以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转岗人员为培养对象,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二是多元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等的教授,还包括工匠精神的传承。
为此,本市已经确定全面推广学徒制培养方式,支持企业对新录用员工和在岗职工,特别是青年后备高技能人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提升劳动者岗位技能水平,为促进本市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十四五”时期,力争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6万人次。同时,鼓励企业面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职工开放,提供实训服务。积极探索产训结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定向培养。
头图: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