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在沪揭牌。作为“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之一的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同步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营。
3天密集创业实战课程
据介绍,“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将以海促会73家海聚英才示范基地、创业基金会24个高校及行政区基金申请点及所在创业孵化空间、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为工作载体,依托创业基金会全国大学生创业实验室(上海)、海促会“路演大厅”、创投联盟等创业资源优势,培育学员成长发展。未来,“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将开展多层次创业培训活动,为打造高质量人才交流、互动、互联、多元、共享的聚集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依托逐步形成的创业学员及项目大数据平台,跟踪分析申请项目发展情况,并形成相关建议及经验,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分析决策,为创业训练营提质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聚天下英才”一直以来是“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的中心目标,在此影响号召下,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立足上海国际化程度高、人才吸引力强等优势,在市委人才办指导下,主办方广发“英雄帖”,招募海内外青年创业英才携创业项目参加为期三天的创业集训。此次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创新中心、人才高地,汇聚海内外创业英才的魅力和吸引力。
据介绍,本次创业训练营为期三天,第一天上午安排了创业训练营开营仪式和“企业的商业价值解析”培训课程,下午邀请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就“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主题对话分享,资深导师讲授“初创企业的品牌战略”课程;第二天安排学员参访中以(上海)创新园展示馆,与创新园内的“创营·TOP孵化器”交流学习,与入驻园区的以色列在沪初创企业——趋势线(上海)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型创业企业——上海热芯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耶书伦(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分享交流;第三天全天为“低风险创业”系列培训课程。
创新创业工作合作备忘录签约。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供图
海内外创业者积极响应
“很喜欢创业,毕业后坚决坚持回到国内,点燃梦想。”首期创业训练营学员张洁雯告诉劳动报记者,她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开启自己在心理健康和AI领域的创业项目,如今她将赛道瞄准上海,开启她的创业之路。
劳动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经精心筹划和实施推进,得到海内外大学生青年创业者们的积极响应。据悉,此次训练营从9月1日发布招募信息至9月15日截止,短短两周共收到171名海内外大学生青年创业者报名。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的创业者86名,占报名总人数的50.3%;除上海地区外,收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6名创业者报名,占报名总人数的21%;更有48名来自海外高校的创业者提交了报名申请,其中不乏哈佛、哥大、牛津、剑桥、伦敦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海外顶尖高校申请者,占报名总人数的28%。最终入选本期训练营的60位学员中,43.33%为来自上海高校,25%来自除上海外其他国内高校,31.67%来自国外高校。
据统计,入选项目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为人工智能(23%),文化传媒(13%), IT与互联网(12%),消费服务(12%),医疗健康(10%)、云计算/大数据/半导体芯片(5%)等。在入选项目中,人工智能、IT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行业项目占比约为40%,许多项目都具有跨界的特点,例如将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现代农业与机器人结合等。
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在原有EFG创业训练营课程内容上提质升级,特邀知名投资人、著名企业家、创新创业领域专家讲师等,开展集中授课、中以(上海)创业园参访、创业主题研讨等多元化活动。这些嘉宾、导师中,不少曾是获得EFG“天使基金”公益资助后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他们如今回到训练营讲台,向 “学弟学妹”们倾囊传授创业秘籍,形成了创业前辈“回娘家”为新学员指引带路的训练营公益“传帮带”生态链。与常规创业类培训不同的是,“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培训,“传经送宝”的同时,还将目标锁定在“催生”优质创业项目实际落地。
头图: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开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