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孵”出3位“国字号”技能人才,这个城市排水监测站到底“藏”了什么“国考”宝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3-11-27 12:40

摘要: 这个不起眼的排水监测站,居然已经在十年内接连“孵”出三位“国字号”选手。


走进上海城投城市排水监测站的实验室,29岁的检验员季烨楠安安静静地在对最新的新污染物检测项目开展实验。就在不久前,她刚刚在全国排水领域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了第三名。


一名94年的检验员,上岗不到5年,就能在全国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职业技能竞赛中一举夺牌,这是为何?更让人禁不住发问的是,这个不起眼的排水监测站,居然已经在十年内接连“孵”出三位“国字号”选手。


从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工匠姚祺,到李雨,再到如今的季烨楠,他们都在“国赛”中独当一面,次次都摘牌获奖,其背后究竟有何“国考”宝典?


打破人才培育常规,“抢”回好苗子


人才成长需要沃土。在排水监测站总经理韩晓嫣看来,如果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季烨楠恐怕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正是因为打破了常规培育思路和流程,才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小小的监测站内得以破“壳”而出,成功“孵”化。


2018年,季烨楠获得了在排水监测站实习的机会。在小小的实验室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天都安安静静地“窝”在各种待检测样本里探究数据背后的故事。


季烨楠正在进行实验操作。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毕业后,季烨楠想都没想就将简历投递到了监测站,将其作为了第一就业目标。在面试过程中,姑娘的表现得到了面试官的认可,可除了监测站检验岗位,其他岗位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我知道,她是适合在检验岗位上扎根的,只要好好培养,是能做出成绩的。”时隔数年,回想起当时那一幕,“伯乐”韩晓嫣脑海里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我们不能错过这么一棵好苗子。”


经过积极争取,最终,刚刚走出校门的季烨楠被“抢”了过来,加入到了排水监测站的队伍之中,成为了一名检验员。


组建专业培育团队,缩短人才成长周期


沃土也不仅仅只是一次求职的机会。


“如果没有团队的培养,我肯定不会进步这么快。”季烨楠的话语里除了感激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肯定。


监测站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季斌坦言,从2012年开始,他们就启动了人才培训计划,结合行业发展、单位实际,组建了专业团队,利用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统筹开展多岗位培养,努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


“你们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制定的培训计划有多周密,甚至细分到了每一天的上下午。”韩晓嫣坦言,这支由6-8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包含了技术保障、心理疏导等各个方面。


当时,刚刚走出校门的季烨楠加入其中,有了技术能手的结对帮带、更多实操实践的磨炼,她迅速完成了“能力进阶”。


在这支队伍中,更多的人甘于默默担当幕后的培育者,成为这片沃土中小小的那一撮。于是,在“国赛”中,你能看见已经成为检验室副主任的施晓莉在为参赛培训的季烨楠清洗实验器皿,而她也是市赛中的第二名。在日常工作中,你也会看到很多老前辈,实验室专家不断为这些年轻后辈分享宝贵经验,给予业务指导。


这群人就是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


十年间,季烨楠只是这小小排水监测站“国字号”选手中的一个缩影,是沃土里“孵”化出的众多人才中的一颗果实。


董事长季斌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每一届大赛都像是一面镜子,摘牌获奖有其偶然性,但背后也一定折射出了不为人知的必然性。


在行业内,检测员被称之为水环境的“瞭望者”。面对水环境的变化,他们通过实验室这双眼睛去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寻求解决办法。


而能够成为“瞭望者”的人注定是少数,他需要站在检测领域这座金字塔的顶尖方能实现。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包括季斌、韩晓嫣这些管理人员在内的“伯乐”,除了施肥沃土之外,也在不断物色优秀的种子。


他们始终在找这样一群人:先是喜欢做这件事的人,而后是适合做这件事的人,最后是坚持做这件事的人。


十年里,这样的寻找和培育从未间断。于是,他们“找”到了从小就会对水环境“发问”的姚祺。


已是行业领军人物的姚祺(男)正带领团队开展科研。 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小时候住在虹口区甜爱路附近的姚祺,饭后散步经常和父母路过外白渡桥。有一次他问父母,为什么从水里面看不到鱼呢?然后,父母的一句“因为水太脏了”让他就此与水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要改善家乡水环境的想法很快就扎根到了姚祺的心田,影响着他的成长、读书、择业。这股初心执念非常坚定,帮助他度过了初入职场时的不适应,也激发了姚祺在常规工作之外,不断学习、钻研、出成果。


十余年来,在排水监测站的这片沃土里,姚祺领衔团队研发的100多项包括污水、饮用水、土壤、气体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位居全国排水监测行业前列。


挑战机遇共存,呼唤更多创新复合型人才


如今,随着超大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研发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排水监测站又将目标前沿到了培养高端创新型复合人才上,呼唤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匠才。


创新,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坚持,终将有所收获。


十余年间,曾在排水监测站“孵”化出的“国字号”选手已经开始主动挑战起了城市治理的“附加题”。


以姚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例如,曾经的检验室技术人员姚祺就蜕变成了以他命名的劳模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化身为排水行业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魔法师”。由他团队引入和运营的排水在线监测设备,如今正朝着实现排水监测“全自动”“全天候”迈进。


94年的季烨楠也已经在实验室里带起了自己的徒弟,力争在各种新污染物检测项目中再拔头筹。


韩晓嫣发在自己朋友圈的这条感悟。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现在,排水监测站的检验员队伍中,90后的占比已经达到了81%,他们也成为了日后站上水环境“瞭望者”金字塔的候选人。正如总经理韩晓嫣发布在自己朋友圈的那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检测技能代代传。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未来,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在此汇聚,在这个专业过硬的平台上广育英才、风云际会。


头图为季烨楠(左)和同事施晓莉一起在实验室内做准备。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摄 影:包璐影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粤澳职业技能“一试多证”合作落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大比拼”!职...

如何成为一名“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