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回声·人社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范巍——
“新职业的发布反映了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趋势。新职业的出现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致,为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就业形势。”
你的职业“上新”了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近年来,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势能。
那么,什么才算新职业、它们是怎么评选出来的、其存在哪些特性、又有哪些旧职业随之消亡?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人社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范巍。据了解,人社部第六批征集新职业工作已经截止,共有400多个职业参与申报,最终评选结果不日将对外公示。可预见的是,新职业的范围又将再一次对外扩容。
2023年新职业呼之欲出
什么才能算新职业?简单来说,要在“大典”之外。
所谓“大典”,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国家首部职业分类大典是1999年颁布的,俗称“99版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99大典”曾对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实在太“老”了。
范巍表示,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
据了解,2010年后,国家启动了大典修订工作。先是颁布了2015年版大典,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2022年时再次对外发布了新的2022年版大典。
记者查询发现,从2019年到2022年之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2019年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2020年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等25个新职业;2021年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等18个新职业;2022年则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而今年,人社部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新职业征集工作,要求新职业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未收录的,或者虽已收录但职业活动内涵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职业。
“从目前征集到的职业总数来看,达到了400多个。”范巍告诉记者,当然最终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对社会公示的数量肯定不会那么多,“预计和前几批公布的差不多。”
并非够“新”就能成为新职业
有意思的是,是不是职业够“新”,就一定是新职业呢?例如,在社会上会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诸如“AI立体成衣设计师”、“超空间场景设计师”、“元宇宙建筑师”、“虚拟人设计师”……但它们并未进入“职业分类大典”中。那么,这些新“360行”到底算不算新职业?
“随着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不断深入,大量就业岗位产生了新的技术需求,进而衍生出更多新的岗位,但是新生岗位不等同于新的职业,一个新职业的产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特征。”范巍如此表示。
在其看来,新职业至少要“五性四化三期”的要求。首先,新职业得是“职业”,需具有职业性特征,以获取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例如志愿者虽然有很多人从事,但它是公益性的,就不能成为一个职业。”
其次,是社会性特征,新职业是从业人员需要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另外,是稳定性特征,新职业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第四是规范性特征,新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第五是群体性特征,新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不能只有寥寥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范巍表示,很多看似很新的职业,其从业人员寥寥无几,那就达不到进入大典的门槛。
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在遵守以上原则和技术规范外,还要重点考虑其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专业化是指该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独特性,社会化是指职业活动的社会通用性和国家对该职业的呼应程度,国际化是指职业定义和活动描述的国际可比性和等效性。
同时,职业的发展演进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将职业的演进阶段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稳定期,当一个职业业态进入“稳定期”,就初步具备了进入“职业大典”的标准。
“我们对于‘新职业’的认定是非常严谨的。”范巍指出,新职业的发布有严格的过程,未出现在大典内的只可能用“潜在新职业”等措辞表述。
反映出技术变革和时代发展趋势
“新职业的发布反映了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趋势。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快速涌现,倒逼传统技术更新迭代。”范巍告诉记者,很多新职业从其专有名词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例如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这些都是数字职业化,体现了技术变革。
在其看来,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充分反映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职业产生指引新方向。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深水区,而数字经济也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为新职业出现带来新的需求,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等,此外,智能制造、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变革也为新职业的涌现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机会。
另外,部分职业在不断演进过程中,经过持续观测逐渐成熟并确立,最终成为了新职业。例如研学旅行指导师、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等,都是在逐步的演进中正式成为一个个职业和工种的。
不仅如此,新职业也体现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在持续提升。比如民宿管家,他们满足了游客对“家”的期待,随时为客人解决住宿困扰;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随着近年来生育多孩的家庭逐步增多,家庭教育高质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进而催生了这一新职业,“三孩、老龄化、旅游、消费、网购……这些热词的背后,都在不断孕育和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新职业。”
逾800个旧职业已经消失
俗话说,有新就有旧。当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诞生时,也有不少的旧职业从职业大典中消失了。
数据显示,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版相比,新增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2022版大典再次修订时,又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
如果对比查询就会发现,这些消失的职业大多都已经“过气”了。例如,曾经的“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这些岗位都随着技术或社会发展的进步,逐渐被取代或是废弃了。
同样,还有很多中老年人曾非常熟悉的“BP机寻呼员”、“电报收发员”、“电话接线员”、“唱片工”、“修钢笔”等,一度甚至很“吃香”,但终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了改变,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味“逐新”就业也没必要
新职业的出现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致,为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就业形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职业代表了新的就业蓄水池,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对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范巍指出,新业态孕育新就业。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和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对新职业的需求也随之升级,而新职业又进一步促进了各类新就业的不断涌现和规模扩大,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不过,范巍也提醒,新职业虽然存在着人才的缺口,但并不意味着求职者要一味“求新”,更不意味着有了新职业就能“闭着眼把钱挣了”。
“从短期来看,新职业的确有其风口期;但是从长远来说,任何职业都会有其固定的从业人群,本质上还是技术技能水平决定高下。”范巍指出,社会各界对于新职业的关注要理性、客观,避免盲目和追风,还是需要以技术技能为导向来培养人才,从而真正发挥其“就业调节器”的作用。
此外,范巍还指出,不少新职业由于太“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缺憾,例如在社保、职业培训、职业评价和发展等方面,往往现阶段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也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头图: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