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落实带薪休假,才能为公共假期“减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04-21 15:22

摘要: 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幸福感,作为休假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带薪休假制,就不能一直成为“吃不到的葡萄”。

毫无意外,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五一其实只放一天”的词条冲上了热搜。


之所以说“不意外”,是因为这些年来,每逢长假几乎都有网友集体吐槽,所谓的假期是“用调休来凑假”,节前节后的连续工作让人身心疲惫。而假期之中,由于集体出行的人员过多,想必又要随之而来景点“人从众”、“我要回家”等抱怨。


广大职工的假期是包括公共假期和每个人的带薪假期,两者结合成为缓解劳动者身心的合理有效举措。事实上,相比全球各国的普遍水平,中国的公共假期并不算少。统计显示,如果不计算调休,我国劳动者每年能享受的公共假期为11天,与欧美各国相比差别不大。


但职工对假期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来自于各种调休以及假日的出行体验;而另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劳动者手中能掌握的“带薪假期”往往不够,每人每年5-15天的带薪假期未必能够落实到位,才让所有的休假期望压在了公共假期肩上。


我国早在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中就确立了带薪年休假法律制度。2008年,国务院颁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更是以国务院令的形式明确了职工带薪年休假的权利。但长期以来,实践中职工带薪年休假的落实情况堪忧,“带薪假”往往成了“假”的。


人社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半数的人没有享受到带薪年休假。按照在职职工工龄计算,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实际上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


其中,制造业企业职工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情况十分不理想,甚至沦为“纸面上的权利”。全国总工会制造业职工状况调查结果就显示,制造业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68天,高于全体职工5.51天的平均水平,工作6天及以上的职工占比为61.46%。一线制造业职工加班更为严重,工作6天及以上的占比高达74%。


带薪休假制度落地不“真”,自然使得不少劳动者根本无法错峰出游,他们只能在公共假期“扎堆”,被动加剧了“人潮涌动”。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带薪假期的推行呢?劳动者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还是企业“不让休”、自己“不敢休”和无奈“不能休”。尽管根据相关规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但实际情形中,不少劳动者坦言,在统筹安排年休假时,单位往往只考虑实际运营情况,后者处于“保饭碗”、“怕穿小鞋”,也很难有异议。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干脆直接用补偿金来代替给员工放假,而一些劳动者为了加班费,也愿意主动放弃带薪年休假。


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幸福感,作为休假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带薪休假制,就不能一直成为“吃不到的葡萄”。为此,在很多专家看来,必须要确立带薪年休假必休原则,变革现行制度模式。强化对企业年休假执行的约束,非特殊情况禁止企业协议取消职工年休假,对企业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的情形作出明文规定。同时,适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标准。加大劳动监察部门的追责力度,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好职工休息休假权益。


当然,针对企业的实际苦衷和顾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良性的政策设计,引导,并给予相关扶持政策,从而让企业尝到甜头,有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动力,实现企业、劳动者和政府的三方共赢。


毕竟,带薪休假提了这么多年,也该发挥其作用了。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已发布百余款AI大模型,引发...

职业“国标”对劳动者意味着什么?...

首场关注“创业”与“新质生产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