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杨戌雷能怎样,有一群才是好的!这场“大国工匠”事迹报告会上,他们道出行业心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4-05-07 15:48

摘要: 位和“大国工匠”杨戌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排水人向大家娓娓讲述着“匠人”诞生背后的故事。


一名“大国工匠”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要素?如何能够在行业内培育出更多的“匠人”?5月6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一场围绕着“大国工匠”杨戌雷的事迹报告会在百年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处理厂内拉开帷幕,4位和“大国工匠”杨戌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排水人向大家娓娓讲述着“匠人”诞生背后的故事。


他们眼中的“大国工匠”


“刚到单位报到那天,我问他为什么要来泵站做操作工?杨戌雷说,他从小就生活在苏州河的边上,河水的臭味不时会飘到家里,他想把河水处理干净,就不用再闻臭味,河里的鱼虾也就回来了。这份对行业的执着与热爱,让我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原上海市南区污水管理所党支部书记王培林,也是杨戌雷刚入职时的导师,在事迹报告会上直言:在杨戌雷身上,我看到了坚守治水惠民的初心。


“师傅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的那股敢于拼搏的劲头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当年的污泥消化和干化工程,主要采用进口设备和技术,我们整个污泥处理团队100多人可以说是零基础零经验。当时,师傅就说‘没有经验,那我们就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执行车间主任陆峥嵘,也是杨戌雷的“大”徒弟,在报告会上回忆道。在他看来,师傅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滴水穿石”的恒心。


“杨师傅是污水污泥治理领域的创新者,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指南。他从20种膜材料中精心挑选,最终找到了最符合工艺特性的膜组件。他首创的国际性厌氧动态膜成套装备,不仅突破了原有工艺的局限,更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显著的提升。创新的背后,是师傅无数次尝试与比对的辛勤付出。”作为杨戌雷双带头工作室的成员,唐付芸表示,在杨戌雷的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激浊扬清的坚定决心。


“他经常同我说,非常希望能将污泥处理的独门绝技传承下去,培育更多污泥处理紧缺人才,为水环境治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而且,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技术,才能造福代代子孙。”白龙港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魏海娟和杨戌雷共事了15年,在她眼中,杨戌雷身上最宝贵的就是源远流长的匠心。


一个能怎样,有一群才是好的


杨戌雷,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党的二十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上海市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深耕排水一线岗位20余年,他从一名普通的排水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大国工匠,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绩。


初心、恒心、决心、匠心,是同事、领导、徒弟对“大国工匠”杨戌雷的印象。在敬佩这位匠人的同时,他们也道出了行业心声:一个杨戌雷能怎样,有一群才是好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国工匠”需要的是“匠心”“匠艺”“匠才”,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戌雷式”劳模工匠涌现出来,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去年,以杨戌雷命名的“戌雷学院”应运而生。


作为“戌雷学院”的首席讲师,杨戌雷在学院开展的技师攻关、技师智库、技师讲堂、技师传艺、技师登顶等五大行动中,深入推进了10个工作坊、20个工作站的污水污泥前瞻性研究,仅一年,杨戌雷牵头负责的推进中的课题项目就有29项。


如今,通过“室带坊、坊带站”的工作模式,加速培养行业领军技能人才,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带动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工匠不断成长成才,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能。青年工匠都说,戌雷师傅是他们的标杆,要成为像他一样的技能大师、劳模工匠。


排水行业是民生行业,肩负着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等重要职责。水务部门也将以向“大国工匠”学习为契机,不断奏响工匠精神的最强音。进一步总结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路径、运作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打造更多高标准的一线职工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劳模工匠攻关基地,成为职工的大学、工匠的摇篮。


“要建立适应行业干部职工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积极探索研讨式、实训式、情景模拟等新颖的培训方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多形式、多维度提升干部职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造就更多的技术能手,劳模工匠。”市水务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刘晓涛表示。


头图为大国工匠”杨戌雷事迹报告会讲述现场。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