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丨“冷门”专业“翻热”,志愿怎么填才更有利于就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4-07-07 15:42

摘要: 又到一年填报志愿时,专业究竟应该怎么选,才更有利于就业?


近来,曾在2020年因高分报考北大“冷门”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的钟芳蓉毕业了,据悉其正在参加敦煌研究院的相关招聘,招聘流程正在进行中。


考古专业历来被视作就业冷门,然而如今,不仅各种有热度的博物馆、文博类节目不断扩大考古学的影响力,一些省份今年的考古学专业甚至可以做到学生“入学即就业”且有编制,从而引发网友热议。


又到一年填报志愿时,专业究竟应该怎么选,才更有利于就业?


观点一

“冷”“热”专业并非绝对


一直以来,冷门、热门专业的划分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更多是大众依照过往经验和社会当下形势的一种判断。


事实上,专业“冷热”是不断变化的。今天被认为是热门的专业,可能未来会因为市场饱和或技术革新而竞争力下降;而一些看似冷门的领域,也可能因为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或实现了技术突破而变得炙手可热。


同时,社会对专业“冷热”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就业市场上的薪资情况等客观条件,而忽略了年轻人的主观志趣。以钟芳蓉选择的考古学为例,这个在2020年还因过于冷门而引发热议的专业,实则一直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曾于2019年参与发布过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报告显示,在人文专业方向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前三名分别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而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金融学、投资学等曾最被社会各界看好的经济、金融类专业,却成为这些年轻人最不感兴趣的专业。从年轻人的兴趣角度来说,考古学等专业其实才是他们心中的热门。


有专家指出,专业的所谓“冷热”更多是人为定义的产物,舆论轻易定义专业“冷热”,其实是忽略了专业自身学科特性、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学校自身实力等多方因素。以任何单一指标去评判专业“冷热”都不可取,社会发展需要各个行业共同努力、各个专业都有可用之才,而不是仅仅依靠某几个热门专业。


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同时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无需仅凭专业“冷热”刻意回避或盲目追随。就业市场需求一直在变化,选专业不仅是为了即时就业,更应考虑人生长期职业规划。选择一个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专业,更能够确保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


观点二

“冷门”专业也可实现高质量就业


退一步讲,即便是大众认知中的冷门专业,也未必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的热门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等,随着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大,就业前景广阔;但部分冷门专业如博物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由于具有独特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学生人数又少,就业率也极高,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今年,山东、山西、陕西,都公布了新的“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在考古学等相关专业下培养。如今年山东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显示,其首批招生60名,考生入学时将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不仅免学费、免住宿费,毕业后还能直接进入本省的市县区级事业单位工作。学生在获得入学资格的同时,还获得了带编制的工作岗位,不可谓不吸引人。


观点三

应关注时代前沿方向和学科融合趋势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专业设置。


有网友指出,今年,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改名为“智能建造”,还有学校的“图书馆与档案学”专业改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疗器械与设备”专业改成了“生物医学工程”、“化工设备与机械”改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供暖与通风”改成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计算数学”改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等。


一方面,这反映出当前时代许多传统行业正逐渐融入新技术;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也愈加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出现。考生可以考虑学习这些跨学科领域,更广泛地增进自身能力,以增加就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不过,也有网友指出,新建专业可能面临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成熟度等相较老牌专业来说更弱一些的问题,考生选择积淀深厚、相对传统的专业,也许更加稳妥。


观点四

选专业只是叩开就业大门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受访者表示,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但叩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还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做更多准备。


首先,实习经验是连接学术与职场的桥梁。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了解行业现状,积累工作经验,并建立初步的职业人际网络。因此,选择学校时,应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分布,评估该地区是否可以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


其次,学校的校园氛围也非常重要。充满活力、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提供的课外活动、学术讲座、社团组织等,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再者,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多方资源也应纳入考量范畴。优秀的教授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还能为学生提供行业洞察和职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如能提供职业咨询、简历指导、模拟面试、职业规划等服务,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道路,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此,在报考时,考生除了要考虑专业本身,还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实习就业机会、校园氛围、师资力量以及就业服务等多方面因素,为自己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90后观点

让个人热爱和专长为职业增色


时代在不断向前,专业“冷热”千变万化。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考生的个人特质都是其独一无二的财富。如能将个人热爱和专长与专业结合起来,将为考生日后职业发展提供许多助力。


个人的兴趣和热爱是学习和研究的不竭动力。当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时,学生可能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深入探索和研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更有韧性和毅力。


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将其发挥在专业上,可以让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就业时提高竞争力。


当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大量基础工作。时代浪潮下,劳动者应当让天赋和努力共同发力,不断精益求精,争取成为自身专业领域的“专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站稳一席之地。


70后观点

填报志愿,家长和孩子应有商有量


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选择志愿和就业上也同样适用。


毕竟,如果选择志愿时过于功利,一旦进入职场,发现薪资、职业发展不如意时,是非常打击年轻人信心的。相反,投身自己真正兴趣所在,能够更长久地支撑职场之路走得更远一些。


在这一方面,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有商有量,既不能过于武断地代替孩子填报志愿、完全忽视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于明显因为一时冲动的选择,家长有责任帮助踩好“刹车”。


总之,填报志愿不是就业方向的最终选择,终身学习、跟随科技发展、工作的需求调整职业的选择,在未来将成为一个趋势。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教育部: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

“火爆”并非标准,大学专业设置不...

安徽: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