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在越来越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兴起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不久前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批企业获颁“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并启动了无人出租车项目。那么,这究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从业人员就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上海等地推出无人出租车试点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发出。许可证的获取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辆将纳入常态化车辆管理体系,是无人车辆投放商业化使用的关键节点。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或将深刻变革城市交通出行,引领智能出行潮流。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裹动科技有限公司(AutoX)、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为首批获得许可的四家企业。许可证有效期为2024年7月4日至2025年1月4日。
为广大民众能够亲身体验无人车辆出行,目前,获批的车辆在浦东部分路段首先开启应用,均为免费体验。想要抢先尝鲜的用户,只需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小马智行”“AutoX安途”等企业同名打车软件预约呼叫无人车。在车辆运行时,全程无需人员介入,基于AI算法,根据地图限速、障碍物信息制定行车路线。根据乘客的真实乘坐反馈,面对车辆加塞、变道、道路维修等情况,车辆能够迅速作出避让、改变速度等调整决策,规避风险,保持安全平缓驾驶的状态,整个行车过程十分丝滑。
其实,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点,上海并非孤例。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早已开始投入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之一,萝卜快跑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多地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在武汉,百度已投入400多辆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分布于全市8个行政和功能区,辐射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根据百度今年5月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截止2024年4月19日,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超过600万单,预计在2025年可实现盈利。
无人驾驶政策加速“上路”
随着智能出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保障产业长足发展与道路交通安全,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政策指引也在推动着无人车辆的规模化与常态化使用。
国家层面,去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对于安全员配备、自动驾驶经营者、自动驾驶可用经营范围作出了要求;今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列。
地方层面,已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不断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自动驾驶模型性能。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民众征求对于自动驾驶公共汽车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的意见,以期为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提供清晰的市场规范,支持无人城市出行服务。在《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中明确了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场景:城市公共电汽车、出租车客运、除危险货物运输外的道路货物运输等应用场景。今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落地实施,让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立法保障新阶段。
暂时还无法抢走司机“饭碗”
无人出租车正凭借着其整洁的车内环境、灵活的用车时间、低价格等优势掀起了一场不可阻挡的人工智能革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焦虑与担忧。首先是“被取代”的失业焦虑,一旦无人出租车全面落地,将挤压着传统出租车从业者的就业与生存空间。
以10公里的路程为例,“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车费为4元—16元,而普通网约车车费为18元—30元。不仅价格便宜,Robotaxi由于没有司机,理论上可以实现24小时运营,在运营时长增加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工雇佣成本。
在武汉,就有声音提出,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又是否会取代司机?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言下之意,目前还没有出现无人车“抢饭碗”的情况,但这无疑是发展无人车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次,近日一则“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撞人”的新闻引发热议,再次让公众质疑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如何在面临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的情况下,保持车辆的灵活机变与安全运行仍亟待解决。随着无人车辆的技术成熟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出行的时代或许已经在不远的将来。
头图为无人驾驶出租测试 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本篇撰文 记者 徐巍 实习生 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