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职场“空窗期”,真那么可怕吗?

职场话题|职场“空窗期”,真那么可怕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2024-09-01 17:04

最近,因简历有“空窗期”导致求职被拒的话题引热议。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这是媒体报道的一位因为“职场空窗期”而被拒绝的求职者,而这并非个例。最近,因简历有“空窗期”导致求职被拒的话题引热议。评论区里,不少“打工人”表示感同身受,因为几个月的休息调整,竟成求职被拒的理由。不少求职者无奈喊话:“我们是有空窗期,又不是有污点”。


但同时,也有部分职场人表示,自己从未被“空窗期”的焦虑裹挟,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归来仍能收获多份offer。可见空窗期并不可怕,关键是及时调整心态,提前做好应对。


观点一

摆正心态,诚实展示“成长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人员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身在职场的人,结束上一份工作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一定能够实现无缝衔接,立马找到下一份合适的工作,这样就很容易在简历中出现“空白”。


但面对这种“空白”,求职生态似乎苛刻了一点。


于是,针对“职场空窗期”给求职者们带来的种种阻碍,网络上流行起类似“求职攻略”“面试秘籍”这样的“教材”,很多都给出了应对话术或者教程。基本套路就是套用一些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职场空窗期”。


然而,求职者如果盲目套用,看似是“聪明”之举,却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律师告诉记者,隐瞒“空窗期”,“美化”简历的做法很容易被公司人力部门发现。他解释说,首先在简历筛查时,“阅人无数”的HR就能通过简历中描述的工作时间、部门变动、职位变迁来判断内容的合理性。


因此,对求职者而言,求职之前,首先要自己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离职空窗期。“不要试图通过撒谎,或是调整时间来掩盖空窗期这件事情,因为这很容易通过查询社保记录及背景调查等方式揭穿。”有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比起“空窗期”,HR更关心的其实是你在空窗期具体做了哪些事,以此考察求职者的的胜任力和稳定性。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70%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如果求职者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并展示他们在空窗期内所做的努力,那么“空窗期”并不会成为拒绝他们的主要原因。此外,智联招聘也曾发布过一份针对“职场空窗期”的研究报告,近半数受访企业表示不会因为候选人有空窗期而直接拒绝其申请,前提是求职者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证明自己在“空窗期”内有所成长。


因此,面试时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介绍自己在空窗期的“成长线”,向面试官展示这段时间个人在与工作相关领域上的深耕和进步,主动扭转初印象。强调现在已调整就位,完全可以以100%的状态对待工作。


观点二

角色转换成创业视角“填平空缺”


对于“空窗期”,微博上一位叫@投行宝妈漂英伦的HR网友,讲述的一段面试经历让网友印象深刻。主角是一位中年求职者,从这位求职者的简历看,十来年一直在一家欧洲银行工作。而从去年4月份至今,却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任职。


关于这段职业转变,对方说得很隐晦。后来才发现,这位求职者担心“空窗期”过长对自己求职不利,就尝试自己建立网站并创办公司,给自己的成长履历披上一件“创业者”的外衣。


这样的角色转变,让网友觉得眼前一亮,感叹不失为一种“空窗期”的新视角:巧妙利用创业的方式,填平了“职场空窗期”这一空缺。确实,有一些职场人士通过创业的方式填补了简历中的空窗期,并且以此为契机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和个人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主动选择从银行辞职。”2022年底,从事金融信息行业的张灵离开了宁波,开始了一段时间的“GAP”生活。


“两年时间,我去了西班牙读数据分析研究生,空了就到周边国家旅行,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还开设了个人自媒体账号。”35岁的张灵说,这是一段难得的自由时光,摆脱了工作时的社交压力,可以尽情地读书、旅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父母、包括周围的朋友都担心她回来的工作问题,然而,今年回国后,张灵顺利应聘成为了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在她看来,想要跨过“职场空窗期”带来的求职阻碍,需要提前做好面试被问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准备好重新出发。


在面试中,她展示了“空窗期”做自媒体积攒的资源和技能提升。“面试前还可以对公司和所在行业做些研究,知道行业近期在发生什么,以体现这段空白期并没有影响你对工作的热情。”她说,在求职过程中她感受到,创业经历可以很好地展示求职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以及领导才能,这些都是企业非常看重的素质。


可见,即使是简历上的”空窗期“也不一定是负面的,只要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丰富这段经历,不让“空窗期”成为真正的“空窗”,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将这段经历转化为职业道路上的垫脚石。


观点三

目标明确方能“对症下药”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在不少有过经验的求职者看来,“空窗期”间,要学会提前为下一份工作提前布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调查显示,76.4%的受访者认为在“职场空窗期”时更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肯定是要有的,而且在面试时要让对方知道你是有规划的,是深入思考过的。”在脉脉的“空窗期”互助社区里,95后网友史小雨分享自己在面试时,将未来5年的职业规划都作了介绍,并表态自己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加强对行业的了解,不断修正职业发展道路。


“一般来说,面试官很难拒绝一个有明确职业规划的优秀员工入局,因为这样的员工即便出现空窗期,但因为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和明确的成长目标,能够很快的投入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中。”她说。


脉脉创始人林凡也给求职者支招,他建议,“空窗期”后在投递简历之前,求职者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未来规划,筛选适配度高的岗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背调对比,评估自己与目标之间差距,再去逐个击破自己的薄弱项。


另外,投递简历时,可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要求,对简历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描述,避免“广撒网”式海投,而是准备不一样的简历版本来应对不同的职位,争取面试机会。


通过提前筹备,循序渐进进行简历的完善,间接弱化掉“空窗期”的劣势,帮助自己从“空窗期”中走出,找到属于自己的求职节奏。


90后观点

“空窗期”不是“污点”


前程无忧曾在2022年发布过一项关于职场空窗期的调研,报告显示,近8成职场人经历过空窗期,其中约61%的职场人空窗时间不超过6个月,超过一年的人群仅占11.2%。


如今两年过去,就业市场的行情并没有好转。尽管没有进一步数据证明空窗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从近几年的职场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按下暂停键,并且随着求职难度的提升,这段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半年乃至一年的情况也不少见。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针对求职者“美化”空窗期经历的支招,就好像这段经历是该被修饰、被遮掩的,比如将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叙述成“主动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我”“充电学习”等,总之要尽量表现出积极上进的一面。


但笔者认为,“空窗期”又不是“污点”。尽管“空窗期”可能对求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求职者完全有可能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因素。关键在于求职者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经历,并且能够展示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70后观点

不要轻易用就业机会紧张来加剧内卷


企业要求求职者不能有长时间空窗期的要求合理吗?笔者认为,求职的过程,是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主观上的担忧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用人单位招聘的岗位也不是闲差,肯定都想找一个能担责任挑大梁的,可以积极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的员工。


招聘说到底,是在测试求职者的综合能力。单纯以“空窗期”来否认求职者,这当然并不合理。但应该理解,不少单位设定“职场空窗期”期限是为了降低用人风险。


在有限的面试时间里,想要做到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这是很困难的。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么多人一起竞争上岗,人家比你的工作经历更丰富,这些都是纸面上明摆着的优势,所以说,求职者有辞职空窗的权利,也有向用人单位重新证明自己能力的义务。


但笔者认为,作为用人单位,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各展其能,这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企业层面来看,不要轻易地用就业机会紧张来加剧内卷,甚至人为(设置)不合理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基于能力与水平出发,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