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类新职业标准公开征集!近6年来已有93个职业“上新”,体现生产力技术前进步伐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09-03 11:29

摘要: 这些年来,我国究竟出现了多少个新职业、为何先有职业后有职业标准、是不是够“新”够“特”就能成为新职业……


近日,人社部的一则消息,吸引了诸多人的眼光。该《关于征集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单位》的通告指出,人社部决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4年7月发布的四类新职业国家标准,这也意味着这些职业将会得到规范性发展。


这些年来,我国究竟出现了多少个新职业、为何先有职业后有职业标准、是不是够“新”够“特”就能成为新职业……面对这些职场人的疑惑,不妨来看看记者的解答。


6年来93个职业成为新职业


你的职业“上新”了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近年来,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势能。


什么才是新职业?这需要与“旧职业”进行对比。而参照的对象只有一个,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单而言,当新职业评选而出时,其一定不在“大典”之中。


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自此开始,新职业开始蓬勃而出。统计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2020年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25个新职业;2021年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等18个新职业;2022年则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2023年10月,人社部再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共收到新职业建议书430余份,是2021年申报量的2倍多,主要涉及商务服务、生产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建议较多,约占新职业建议总数的四分之一。


最新的2024年新职业信息公示中,包含了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这也就意味着,近6年来,共有93个职业“上新”。如果详细地去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职业与新型生产力可谓密切挂钩,正是新兴行业领域催生了新职业的出现。93个新职业“标签”的关键词几乎都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或是绿色化。


不断制定标准填补空白


那么,为何新职业已出现,但其职业标准却并未随之诞生呢?


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在于职业标准的制定相对更为复杂,需要对职业概况、职业技能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培训要求、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一般来说,职业“国标”要对各等级从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知识水平、专业要求等职业活动进行规范细致描述。


2010年,我国组织对1999年版的职业大典进行修订,继而推出2015年版国家职业大典,职业标准更新周期达16年之久。2015年版的职业大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1481个职业,但当时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仅641个,有56%以上的职业没有职业标准。


近年来,职业“国标”的脚步不断加快。2023年,人社部宣布,将技能类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技术类职业的“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统称为“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的开发程序优化为组织开发和公开征集两种方式,缩短职业标准开发流程和时间,加快职业标准开发颁布速度。当年,包括"退役军人事务员"等66个国家职业标准出台,随后又有信息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健康照护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机器人、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标准陆续公布,而今年上半年,更是有111个国家职业标准出台,创下了近年来的数量之最。


新职业光靠“新”,是无法吸引人才的。要让劳动者愿意去相关行业就业,关键在于“标准化”,这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职业标准是人才培训、就业、晋级等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只有确立完善职业标准,才有利于新职业人才明确成长路径,才能有利于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和管理。人社部已明确表示,要填补空白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建设,指导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等,广泛组织开展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


够“新”不代表能成为新职业


最近,一款“黑神话”游戏的火爆,让游戏制作领域背后的动捕师、捏脸师、视觉训练师等新职业被人们所关注。而在社会上,也会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诸如“AI成衣设计师”、“元宇宙建筑师”、“虚拟人设计师”等等,它们也不在“大典”之中,能不能算是新职业?


对此,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要被确立为新职业,必须具备基础和加分两方面要素。基础要素是这个职业不属于现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已有的职业,或与已有职业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加分要素主要从社会性、稳定性、群体性、技术性及独特性等方面来评分,得分越高越可能被确立为新职业。新职业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


这也意味着,很多看似很新的职业,如果从业人员寥寥无几,那就达不到“上新”的门槛。如果够“新奇”,但并不存在太多的技术含量,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那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新职业。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国范围内首次布局!国家公共就业...

社工岗位获得年轻人青睐!杨浦首场...

教师证、导游证、社工证……今年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