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与美酒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主讲人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或青年学者,他们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观众则多为大学生和职场新人。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以来,“学术酒吧”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42%,20岁至30岁的年轻用户搜索占比超半数,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广州等地的搜索热度位居前列。在年轻用户聚集的“小红书”上,有关“学术酒吧”的笔记已超6000篇,其热度正在快速上升。“学术酒吧”是否真的是“搞学术”?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精神世界和价值需求?
观点一
开放性打破专业交流壁垒
“学术”和“酒吧”,两个看上去不太搭配的要素融合在一起的模式,为何会在各地逐渐走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恐怕就是其开放性。
其实,“学术酒吧”并非新鲜事物,这一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国的SciBar(“Science in a Bar”的缩写),是由英国科学协会举办的非营利项目,其目标是让更广泛的公众了解科学知识。他们邀请科学家与普通民众一起在轻松的环境中讨论科学话题,这一尝试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随后在欧洲各地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崭新的文化学术交流现象,在上海也有了案例,在静安区、徐汇区等潮流聚集地,接连涌现出“学术酒吧”,吸引了一批学生、职场人士前往参与。
位于徐汇区茂名北路的“ACADEMIC Bar”,每周四都会举办一次主题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公众“上课”。主理人克拉啦表示,在邀请高校教授时,进展要比预估中顺利许多,很多老师乐于通过“学术酒吧”将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她提到,有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基因编辑与伦理”,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近百名参与者,其中包括生物技术公司的员工、大学生和对科学感兴趣的市民。
“学术酒吧是年轻人的方式办文化沙龙,让做学术者走出小房间分享知识,也让年轻人接触新知,下班后充电,”她分享自己做“学术酒吧”项目的初衷,在这里,学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不管是主讲人和观众之间,都能够以更加平等、轻松、自在的姿态交流。
“‘和其他人十分钟成为了朋友’、‘可以接触最专业的知识点和资讯’,这些都是观众给我们的好评。”她还说,不仅可以讲学术,也可以请到各行各业高质量的朋友去分享新颖的,让非业内人士都能感兴趣的概念。
观点二
“面对面”交流增强互动体验
在经营者看来,“学术酒吧”没有严格的定义,核心概念是,在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中,人们搭配适当的酒精讨论学术性议题。但区别于填鸭式讲座,“学术酒吧”更重视面对面交流。
根据社交媒体上,观众分享参加“学术酒吧”后的感受可以发现,与传统的学术讲座不同,“学术酒吧”除了专家讲座,还有圆桌讨论、小组辩论、互动问答等环节。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不仅消除了学术讨论的紧张感,还增加了互动的乐趣。
“现如今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尤以 ‘假信息’ 最为恼人,也正因如此,人们的求知心态发生了明显转变,不再愿意仅仅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渴望通过与他人探讨的方式,去挖掘真正感兴趣的话题,顺应了回归本真,注重精神世界的潮流。”一名参与过多场“学术酒吧”活动的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参与者看来,“学术酒吧”与传统线下研讨会、展会、大型专业会议不同的是,这一模式最大的吸引力,是与会者有更多机会和行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这种直接的互动不仅消除了学术讨论的紧张感,还增强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我也参过很多学术讲座和大型会议,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讲者提问,很难有深入的交流,”职场人邹小常说,在“学术酒吧”中,这种局限被彻底打破。“参与者喝酒的频率不高,不同于大会形式的讲座,尽管设置了问答环节,但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仍能随时打断并进行提问。”
上述“学术酒吧”主理人回忆,此前举办的学术活动里,最火爆的是AI主题,有很多文科背景的人想要学习实际应用,人文社科类的话题,也有数学博士积极参与讨论,“有些反差效果”。活动结束后,许多参与者表示,通过这种互动式的讨论,他们对复杂的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据一项针对“学术酒吧”参与者的调查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形式比传统的学术讲座更有趣、更有吸引力。调查还显示,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学术酒吧”中获得了更多的互动机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观点三
持续健康发展需多方努力
“学术酒吧”在网络平台与传统学术交流、文化沙龙活动之间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作为新兴文化现象,“学术酒吧”的前行之路上,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许多参加过“学术酒吧”的人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针对“学术酒吧”兴起后随之而来的质疑声,有网友指出,这些质疑声不无道理,尽管“学术酒吧”为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体验感,但学术讲座毕竟也有硬性的标准。“毕竟,‘学术酒吧’的前提应该是拥有经得起审视的学术含量,”网友“小桐”认为,“学术酒吧”这一模式要摆脱徒有其表的质疑声,保持专业性是关键。组织者需要确保邀请的讲者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避免出现误导或错误的信息。
其次,平衡参与度也是重要的一环。“学术酒吧”需要平衡不同参与者的兴趣和背景,避免出现某一领域过度主导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术酒吧”面对的是背景知识水平各异的受众人群,如何顾及大多数人的感受,尽可能激发受众参与的兴趣?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做出不懈的努力。有网友建议,组织者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主题和活动形式,吸引不同背景的参与者。
最后,确保安全与秩序也不可忽视。在酒吧环境中举办学术活动,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和秩序。组织者应提前与酒吧协商,确保活动现场的安全措施到位。同时,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避免参与者在酒精的影响下做出不当行为。
90后观点
年轻人需要一场有价值的“非正式交流”
“学术酒吧”流行的背后,可以窥见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诉求。
随着代际更迭,年轻一代的个性、需求和偏好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追求更加多元和创新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学术酒吧”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
在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也没有严肃拘谨的氛围,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地交流思想。这种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学术界的壁垒,让知识变得更加“接地气”。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学术讨论的严肃性和正式性,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场有价值的“非正式交流”。
与此同时,可以看见,年轻人对知识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跨界融合。在“学术酒吧”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前沿话题,这种跨界交流不仅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自由社交、思想碰撞的“舞台”,是年轻人对“学术酒吧”的总结。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收获一份新知识,抵抗互联网时代中碎片化信息的潮流,或许就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学术酒吧”的原因。
70后观点
长久地运营好学术酒吧
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和学习方式,虽然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学术酒吧在追求轻松氛围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娱乐泛化的风险,导致学术讨论的深度和严肃性受到质疑。这种环境下,学术讲座可能被视为一种娱乐形式,从而消解了其原有的学术价值。
又比方说,学术酒吧可能成为一种符号消费,人们通过参与学术酒吧活动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身份地位,而非真正对学术内容感兴趣。这种趋势可能导致学术知识的表面化、碎片化传播,削弱其深度与严谨性。
所以对于学术酒吧的主办者而言,如何长久地运营好学术酒吧项目:一方面,真正做到既降低了学术讨论的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学习和讨论;同时,又能在酒吧消费和服务上,为知识青年提供良好的氛围。
头图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