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男,已工作5年,想转岗去做产品,有没有人给点建议?听劝。”“听劝第269天,年会这么穿能‘杀翻全场’吗?”从职业选择到职场穿搭、人际关系,年轻人流行起了向网络上的陌生人寻求建议与帮助的“听劝风”。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人怎样的社交理念与需求?
观点一:“听劝体”映照年轻人“轻社交”新选择
“听劝体”的走红,始于博主“小艾同学”历时两年的一场改造。最初,他发布了一张自己身穿西装的照片,并询问网友:“找不着对象,大家觉得我问题出在哪儿?”网友在外形、学历、收入等各方面为他提出了改造建议,他根据这些建议改变穿搭、减肥、提升学历、考证,并定期分享自己的成果,被称为“全网最听劝的男人”。
小艾同学因为“听劝”,不仅整个人“脱胎换骨”,成功步入婚姻殿堂,收入也涨了三倍,吸引了不少网友效仿,纷纷表示自己也听劝,希望大家能给出旅游规划、情感困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有几份不同企业的offer该如何选择?同事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怎么委婉的拒绝?工作不顺心要不要辞职,怎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权益……在社交媒体搜索听劝、求助等关键词,不难发现网友的职业困惑集中在职业选择、办公室人情世故、具体的工作开展等方面,这些问题更依赖于人的经验,没有标准答案。
虽然遇到问题向朋友长辈请教是最稳妥的做法,但是年轻人社交圈窄,从长辈处较难得到符合当下情况的经验,朋友往往也缺乏职场经验,并且有些问题也不适合向熟人透露,披着“马甲”向网友求助,反而成了z世代的互联网原住民们的选择。
只要愿意听劝,就不缺为你出谋划策的热心网友。网络上,求助者无需纠结如何感谢网友,不必背负人情负担;回应者也能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不用顾虑触碰到求助者的“玻璃心”。网友之间无需繁琐的社交铺垫,这种交流模式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于高效、简洁的 “轻量化”社交的内在需求。
观点二:“听劝”是年轻人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的选择
有人想“听劝”,有人愿意“劝”,“听劝帖”能够流行开来离不开双方的共同配合。听劝者本着信任的期望发出求助的信息,网友基于自身经验阅历和善意给出回应,一人提问、众人讨论,呈现出年轻人对于世界秉持着友善、开放的态度——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困扰,试图主动主动与他人发生连接。
诚然,并非每一则“听劝贴”都能收获成百上千条评论,但哪怕只是寥寥数位的回应者,在你来我往的交流探讨中,也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机遇。
一位从事快消行业的博主分享了一位留学生通过“听劝”进入行业头部公司实习的案例:她并不是直接按照网友的建议申请到了相关岗位,而是在求助的评论区恰巧遇到了该公司的员工,在交流过程中反向为其提供了需要的信息。善意的流转在后续发酵出惊喜——后来该公司招聘实习生,获得帮助的员工主动联系了她。虽然既往经历不是非常匹配,最终还是获得了实习机会。
“听劝”本质上是一种陌生人彼此信任关系的集结,在互联网带来的原子化时代,年轻职场人主动借由“听劝”,打破传统的社交壁垒,让其有可能跨越地域、年龄、职业等限制,找到相互扶持与启发的伙伴。
观点三:“听劝”是在寻求情绪价值
心理学专家认为,“听劝体”火起来反映了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年轻人既渴望独立自主、反对传统权威,又寻求社会认同和支持的复杂心态。尤其是在对人生方向、人际关系等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产生困惑时,更需要寻求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吐槽领导结果发给了本人怎么办?”“面试的时候究竟要不要谎报MBTI?”“领导强制要求年会表演怎么拒绝?”这些收获了数千条评论的求助帖往往是年轻人共同的困境。大数据算法使得拥有相同经历、烦恼的职场人频繁地聚集于评论区,大家不仅会提出实用的建议,也会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告诉求助者“你不是一个人”。
对于求助者而言,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共情,能够让年轻人感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刁难的个体,而是与众多有着共同境遇的人站在一起,即使最后没能成功解决问题,也能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情;从无私“利他”的网友角度,在评论区匿名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是一种宣泄的渠道,同时还能收获助人为乐的满足感,双方都能获得情绪价值,实现了共赢。
观点四:可以“听劝”,但决策还是要靠自己
俗话说“听人劝,吃饭饱”,但当“听劝”热潮持续升温之际,也需要审慎判断陌生人建议的专业性、安全性、适用性。
在回复同事、老板的沟通场景中,借鉴网友提供的高情商话术模板,或许能帮助我们巧妙应对当下的局面,但当面临关乎个人未来走向的重大决策时,如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还是要靠自己判断。
以常见的 “求职贴” 为例,当求职者将手中的多份 offer 置于网络平台,向广大网友征求意见时,靠着大数据推送,会有所谓的“内部人士”“前员工”在评论区现身说法,帮助网友“避雷”。对于这些评论,求职者应保持理性,一方面,需要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是否有利益相关者的刻意引导和潜在偏见;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却不一定适合自己,获取到基本信息后还是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抉择。
要判断哪份工作真正契合自身的长远发展需求,不能只靠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更需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包括对自己职业发展目标的清晰勾勒、性格特点与企业文化是否匹配、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内容是否契合,这些问题可能只有真正进入工作环境,才能得到答案。所以,与其被动的接受信息,不如趁早行动,通过交流、实习等渠道获得一手信息,充分借鉴合理建议,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00后观点
年轻人想要更多接地气的建议
“大家都在等00后整顿职场,其实他们最听劝。”“听劝体” 的意外走红恰恰表明,年轻人并非一味地追求个性、不愿接纳他人的意见,他们只是反感那些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 “指导”。
从职业规划的迷茫探索,到职场技能的提升;从如何与性格迥异的同事友好相处,到工作中捅了娄子该如何弥补,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会碰到许多困惑,期待有人能为他们答疑解惑。
然而,听多了长辈们“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忍忍就好了”的说教,同事领导“你自己多想想”的敷衍,以及类似“付费上班”“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的时间”等与现实脱节的荒谬建议,年轻人也只能“建议大家别再给年轻人建议”。
年轻人的问题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傻气”和天真,但这恰恰是他们成长路上真实的困惑和迷茫。希望企业、院校、社会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多与专家、前辈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有渠道获取实用、接地气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建议。
70后观点
“听劝”需防止信任过度
年轻人“听劝”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时,寻求经验、知识和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追求平等和自主的社交方式,网络上的“听劝”关系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使得他们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互动。
同时,也要警惕“听劝”中可能存在的盲目跟风和信任过度的问题,避免因轻信他人而陷入困境。
全社会既要鼓励年轻人积极学习和社交,也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