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公务员”要来了?近日,深圳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首批70名AI数智员工已“上岗”。
据了解,这批新上岗的“AI数智员工”可谓效率颇高,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民情周报、日报初稿一键生成。“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能提升100倍。
AI公务员来了,“铁饭碗”不“铁”了?这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担忧,连公务员都能代替,还有什么职业是AI不会被轻易取代的?
不过,最新的官方回应是,AI数智员工是公务员助手,其在工作中是一种辅助助手,不能单独决策,并非传言中的“AI公务员”,每个数智员工均有使用部门指定的监护人,在监护人的主导下开展工作,由监护人负责。
由此来看,“AI”上岗让公务员“下岗”——这一网络传言属实有误,但是近些年AI的迅速发展,其渗透力、竞争力、颠覆力正在逐渐显现,确实在职场中激发了“鲶鱼效应”,让更多劳动者开始自我思考,更是有了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其实并非是“AI专属”,而是每一次技术浪潮掀起时的“震感”;这种危机感对职场人来说也并非坏事,它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但正是这种压力能让我们告别舒适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
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职场中不仅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也促使每个岗位上的职工重新评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仅凭过去的经验、传统的技能,那肯定不能完全应对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只是被动“躺平”,那“AI助手”有一天取而代之并不是危言耸听。
要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环节得以智能化、简便化、效率化,这对岗位的绩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你或许每天“很忙”,但多数忙的都是繁琐、重复、简单的劳动,缺乏创新的工作,难以体现技能的价值,那你的危机感或许要大大加强。
“人工”要走在“智能”之前,就要能掌控“智能”,创造出“智能”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首先,当然如古人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与AI的合作,从而让AI真正成为自己专属的工具。
其次,“人”要在工作中彰显出自己的独特性。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个人的“算力”比不过AI,“记忆力”也没AI那么强,更不具备其丰富的“大脑”知识储备,但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感性思维,是AI所不能及的。就拿所谓的“AI公务员”来说,你可以让这些数智员工去处理数据、撰写公文、分派任务,但若是要下沉基层聆听群众意见、面对企业了解营商所需、服务市民解决实际困难,那么AI也会“无从下手”。
未来,越来越多的领域会接入AI、融入AI,但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用不着一听AI就是“狼来了”,更用不着心态“天塌了”,而是要拥抱AI、利用AI,与AI协作共生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才是AI时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