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娃有奖,力度再度加大!近日,生育友好政策频出,一方面在缓解“不敢生”的焦虑,另一方面也通过政策补贴的“真金白银”,撬动家庭消费的支点,从而带动整个市场消费力度的加强。
3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布了育儿补贴细则,将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旨在通过现金补贴和教育配套政策刺激生育。新政策规定,生育一、二、三孩的家庭可分别获得1万元、5万元和10万元的现金补贴,同时二孩和三孩的入学政策也得到进一步放宽。
此前国内已有23个省市试点探索生育补贴制度,但呼和浩特市的生育补贴力度、时间都远大于此前,这也被外界解读为一个新的激励生育的信号。
不仅如此,浙江省也发发出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根据国家部署,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开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
近些年,生育率不断下降,背后一个核心原因是育儿家庭不得不考虑经济负担。把“生娃育娃”成本降下来,不能只靠“纸上谈兵”,也不能只让年轻人自己“省吃俭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这一制度创新之处在于,不仅是刺激生育,更是要通过降低育儿成本,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了商贸零售市场的复苏。毕竟养大一个娃带动的可是“1+N”产业链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其动能不可小觑。
当然,生育补贴是件好事,但更需要在关键处发力,一方面要增强政策的激励效应,提高补贴金额、扩大适用范围、放宽申请条件应该成为趋势;另一方面,生育补贴不能仅盯着“生”,还要注重“育”。事实上,养过孩子的家庭都知道,教育、医疗等开销不小,因此,能否以“现金加消费券”的形式,形成一整个补贴体系,在孩子每一个需要花钱的“坎”上都能“托一把”,想必会更能缓解家长的焦虑;不仅如此,“显性成本”要降,那“隐形成本”也不能视而不见,育儿假期能否真正落实、职场歧视能否真正取缔、托育机构是否全面完善……所有这些,也都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能忽视的内容,需要通过协同改革的方式一并予以完善。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