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不少弥漫着咖啡香气的小店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咖啡师。他们或是视听障碍者,或是肢体不便,但依然奋力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劳动报推出“咖啡的故事”系列报道,记录残障咖啡师依靠专业的技能和积极的心态,借助科技加持和社会关爱,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故事。
在上海9115家咖啡店里,熊爪咖啡是个特殊的存在——门店里的咖啡师大多是残障人士。他们做出的咖啡里同时蕴含着人生的苦和甜。
燕子从这里飞上国际舞台
2025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也是熊爪咖啡首家轮椅咖啡店开业一周年的日子。这家开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内的小店,决定向医护人员送出518杯咖啡表达感谢。五位咖啡师一早便忙碌了起来。
即使这家店的吧台高度经过了特殊的设计,比一般的饮品店要矮一些,不注意看,也很容易忽视被咖啡机和层层叠叠的咖啡杯挡住的店长王晓燕——大家更喜欢叫她燕子,因为她就像用笑容感染大家的“小燕子”。
燕子笑着为顾客点单。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燕子是先天脊柱裂患者,一生都要与轮椅相伴。但有形与无形的壁垒都挡不住她飞向更广阔的世界。今年3月,她刚飞去了维也纳,代表熊爪咖啡领取了联合国Zero Project(零障碍项目)大奖。
“咖啡的美妙就像人生的甘苦与共,苦是甜的前奏。”这句写在门店背后的话,就像燕子人生的写照,只不过她生命的前奏长了些。
28岁之前,燕子每天能看到的只有卧室窗外的街景。那时她的梦想就是能生活自理,不用父母陪伴也能坐着轮椅乘地铁,去见朋友、去图书馆,于是她参加了残联的“希望之家”项目。在这里学到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后,她继续自学、考上夜校,到医院做了社工。
在康复医院,她结识的许多因意外致残的伤友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恐惧,除了用自己的经历开导他们,她希望还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出院后能更好地生活,实现就业。于是,在熊爪咖啡和康复医院的合作下,开出了一家轮椅咖啡店兼轮椅咖啡师培训基地。
做“伤友”就业的领路人
轮椅咖啡店在开业前经过了一年多的设计和筹备。最难的是如何能让轮椅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内自如地行动,并能独立操作各种设备。燕子全程参与了设计,处处都能见到她与其他联合创始人的小巧思。
吧台下全悬空的布局,能让轮椅使用者尽可能地贴近咖啡机、水池;咖啡机上定制的小镜子,能让燕子观察到蒸汽棒是否伸到了牛奶中,以便打好奶泡;角落里的冰柜也经过了一番精心挑选,抽拉式的取物方式让轮椅人也能拿到最深处的物品。
燕子通过咖啡机上的镜子,观察蒸汽棒的位置,以便打好奶泡。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虽然门店已经尽力为轮椅咖啡师创造出了无障碍的工作环境,但相比听障咖啡师,燕子还要克服更多身体上的困难。
健全人做咖啡只需要动动手,但燕子腰部以下都不能活动,一旦双手都离开了轮椅去做咖啡,只能靠腰腹力量保持身体平衡,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咖啡店早上7点半开张,一直营业到下午5点,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也会让她的腿脚浮肿,只能趁着人少时,到熊洞后做按摩。
面对这些困难,她为什么还要坚持经营咖啡店?“既然我选择放弃重残无业人员的补贴,当一个普通人,去工作和生活,那我就想尽力完成这份职责。”燕子的回应掷地有声。同时,作为店长,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坚持下来了,才为更多小伙伴创造出就业空间:“因为我走过这样的路,我知道在这段路上有人能帮忙开路和指引的话,会走得更容易一些。”
燕子拉着露营车,为康复医院内的医护人员送咖啡。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一杯咖啡蕴含人生无限可能
怀着这样的信念,一年的时间,燕子不仅自己学会了做咖啡,还帮助四五百位残障人士体验了咖啡师工作,其中大部分是脊柱损伤患者,还有听障患者,也有肢体残疾、甚至戴着机械臂的人。其中有部分人接受培训后真的成为了咖啡师,已经在门店上岗。
小川听不见外界的声音。靠着对咖啡行业的兴趣,从湖北恩施来到上海。从来到轮椅咖啡师培训基地跟着燕子学习,到成功转正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他变得更加自信和沉稳,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工作成就感。
燕子与小川通过简单的手语进行沟通。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丫丫是老员工了,比燕子更早来到熊爪咖啡。她原本有轻微孤独症,只愿意躲在熊洞后面,伸出熊爪给大家递咖啡,在朋友和顾客们的鼓励下,逐渐走到了台前。现在燕子更愿意称呼她为普通伙伴,只是有些“社恐”。在燕子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她也承担起了点单和打包的工作,虽然不太开口,但把咖啡递给顾客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当他们自己完成一杯咖啡的时候,会对康复和自己未来的前景更加有信心。”燕子说,能做好一杯咖啡,就证明他们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谋生的技能,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头图为熊爪咖啡轮椅咖啡店内,咖啡师们正在忙碌着。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