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去“考公考编”吗?对于很多35岁以上,甚至超过40岁的中年职场人来说,过去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但是,“35岁”这一职场的“玻璃天花板”这些年正逐渐被打破。本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就上海而言,近年来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报考的年龄上限逐步放开,目前“考公”的部分岗位年龄已经放宽至40岁,而以事业单位为代表的“考编”中,更是出现了最高上限45岁的岗位。
对于这一变化,中年职场人的感受程度如何,他们又有哪些期待呢?
35岁“职业坎”让中年人很受伤
职场“高龄”是几岁?很多HR和职场人对此几乎异口同声——35岁。
全国总工会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5岁-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
2024年智联招聘发布的《职场年龄歧视调查报告》显示,35岁-45岁求职者平均简历投递次数是25岁-35岁群体的3.2倍,面试转化率却不足后者的一半。在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87%的社招岗位明确标注“35周岁以下”。某头部电商平台2023年校招数据显示,30岁以上应聘者录取率仅为0.7%。
这些数字的背后,无疑呈现出了众多中年职场人的真实困境。
社招的不确定性增强,正迫使不少中年人开始“转型”,投身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报考中,以寻求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考公”与“考编”同样存在着年龄上限的现实状况。
记者查询发现,尽管公务员法并未对公务员录用年龄做出限制。不过,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规定中,要求报考公务员需满足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这成为了不少政府部门日后招录公务员的依据。
而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事业单位的招录要求,往往是以公务员为参照,因此年龄上限通常也是以35岁为标准。
这些似乎“约定俗成”的“规矩”,放大着中年人的职场焦虑。不少求职者曾经表示,如果确定要“考公考编”,最好在35岁之前完成,否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连报名都不够格。”
上海“考公考编”年龄线已调整
对此,不少专家连年来发出呼吁,希望政府部门能对35岁年龄限制情况的改变作出表率。例如,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就曾提出,逐步开放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也认为,应该修订规定放宽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非必要不设年龄限制。即便有需求,可将“35周岁以下”修订为“45周岁以下”
那么,职场人的呼声和专家的建议是否得以落地了呢?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上海这些年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中,“35岁”以下的门槛已然出现了松动,部分岗位年龄上限甚至放宽到了45岁。
据了解,上海公务员招录年龄的第一次变化出现在2011年。此前,上海招录公务员的年龄规定一律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但是,从2011年的招录公告中,首次出现了“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到40周岁以下”,并且这一条规定延续至今。
上海公务员招录年龄的第二次重大变化出现在了2024年,在当年的招录公告中,再次增加了一条规定,“报考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中工会、妇联系统职位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这意味着对于中年职场人而言,报考条件再一次得到了放宽。
而相对于公务员招录,上海事业单位招聘的年龄限制要放得更为宽泛。早在2010年时,已经出现了40岁的岗位。近年来,本市事业单位报考的最高年限上限已经放宽到了45岁。
“条件”满足但“进门”仍不容易
对于上海“考公考编”的年龄放宽,大龄职场人无疑普遍持点赞态度。但采访中,不少人也告诉记者,尽管“条件”达标了,中年人真正想要“入门”还并不容易。
43岁的张磊去年参加了上海事业单位的考试,其报考的职位为沪上一街道的基层管理职位。他告诉记者,在听说了年龄上限放宽的消息后,自己非常兴奋。可是真把职位报考表下载下来看了一遍,“发现能报考的职位其实也没几个,如果再去除一些高学历岗位,剩下的就更不多了。”
岗位“稀缺”,的确是想要报考的中年人所面临的现实状况。以上海事业单位的招录为例,2025年职位数据显示,45岁年龄上限的招聘人数仅3名,占总招录人员2876名的0.104%;40岁年龄上限的为138名,占总体比例为4.79%;而35岁年龄上限的达到了1962名,占比达到了68%。
2024年的职位统计数据显示,45岁年龄上限的招聘人数为8名,占总招录人员2406人的0.33%;40岁年龄上限的为190名,占总体比例为7.9%;而35岁年龄上限的达到了1629名,占比达到了67.7%。
由此可以看出,35岁至45岁年龄上限的岗位,在报考中依然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岗位虽然放开了年龄限制,但这并不代表着是“专岗”。简单来说,中年人可以报该职位,但年轻人同样可以。
数据显示,上海近年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的热度逐年上升。2025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为6.5万人,平均竞争比超过30:1,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上海事业单位总报名人数突破11万,平均竞争比40:1,也创下历史新高。
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年“考生”就感叹,“考不过年轻人”。一位“考生”告诉记者,笔试要接受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只有通过分数线才能进行资格审核,随后方可面试,“资格审核的分数通常都是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张磊就告诉记者,他参加了相关考试,但分数并不理想,最终也只能遗憾离场。
建议增加面向4050的岗位和培训
“中年人考不过年轻人,是岗位招录中的常态。”一位负责招聘的街道干部告诉记者,尽管中年人普遍拥有更丰富的职场经历与经验,在面试中往往更受青睐,“但你至少要在笔试中能名列前茅,可惜的是很多人在此就止步了。”
沪上一家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的机构负责人也透露,从线下课来看,主力人群几乎9成以上都是35岁以下青年人,中年人可谓寥寥无几,“他们可能更多是以自学为主,明显不占优势。”
对此,包括张磊在内的不少中年职场人也呼吁,能否在已经逐步放开年龄限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大“考公考编”中35岁以上职位的比例,对部分专业技术、社会经验要求较高的工作,是否可以考虑在招录比例中设置部分40岁及以上人员的岗位。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加强社会引导,一方面增加中年人才培训教育供给,助力其充电、加油,更快提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中年人提升职业能力,更多向非持续高强度或技术类工种转移,发挥其经验和技术的优势。
头图为求职者在参加招聘会。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