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什么?上海艾益生健康科技公司研发总监姜垂雪的答案藏在他15年的职业生涯里。“就像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设计产品也要‘望’用户习惯,‘闻’市场痛点,‘问’技术瓶颈,‘切’功能核心。”这位从拆解洗衣机起步的设计师,用工业设计的语言重新诠释了中医理疗器械,让艾灸、刮痧这些古老技艺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姜垂雪的设计启蒙,藏在童年老家的工具箱里。初中时,他会偷偷拆开家里的洗衣机、电视机,盯着内部的齿轮和线路琢磨“它们为什么要长这样”;高中课桌下总藏着被拆解的玩具,零件分门别类摆得整整齐齐。“那时候就觉得,所有东西都有‘为什么’,设计就是找到那个‘为什么’的答案。”
2010年,尚未毕业的他踏入工业设计行业,在多数同学跨界转行时,他执拗地选择了家电领域。“工业设计不是艺术创作,不是做个好看的花瓶就够了。” 他记得刚入行时,曾为一款加湿器设计过极具未来感的流线型外观,却被车间师傅一句话点醒:“好看是好看,但拆机维修时,这颗螺丝要拆30分钟,用户会骂人的。”
姜垂雪向记者展示产品测试的细节,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真正让他颠覆设计理念的,是2013年与艾益生的初次合作。当时艾益生创始人罗辉带着一个“奇怪”的需求找到他:“做一款能躺着用、坐着用,还像苹果一样好看的艾灸仪。”拿到功能样机时,姜垂雪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需求藏着无数矛盾,传统艾灸仪笨重且烟雾大,而用户需要的是便携、无烟,还要兼顾不同场景的操作便捷性。
“那天我在办公室坐了8小时,模拟用户躺着、坐着、站着的使用姿势,画了23张草图。”他最终摒弃了华而不实的曲面设计,改用可360度旋转的多关节结构,灵感源自高铁座椅的折叠轴。为了让转轴经得起万次磨损,他买来了二手苹果笔记本拆解研究,又联合厂商定制金属铸件,反复测试调整阻尼系数,直到样机实现“单手操作不打滑”。
这款360艾灸仪后来成了行业标杆,也让姜垂雪明白,好的设计是让用户“无感”,“拿到手就会用,用着就舒服,忘了它是个设计品。”
在艾益生的展厅里,一款巴掌大的刮痧板格外显眼。它通体圆润,边缘带着微妙的弧度,开机时会透出温和的红光。“传统刮痧板是平的,小白用户很容易刮伤皮肤;而且石头冰凉,会让毛孔收缩。” 姜垂雪拿起刮痧板示范,“我们加了42度恒温发热,贴合手掌的弧度改了8版,连握感都参考了儿童勺子的人机工程。”
这个让年轻人争相晒单的“网红产品”,背后是工业设计与中医原理的深度碰撞。2014年设计坐灸仪时,姜垂雪第一次直面中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争。当时市场上的艾灸坐凳多是青花瓷造型,笨重且审美陈旧。“我们的品牌创始人说‘要做老百姓愿意放在客厅的产品’,这句话点醒了我。”
姜垂雪向记者展示奖杯,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他带着团队把传统坐凳拆解成“发热模块、艾饼舱、承重结构”三部分,用L型斜坡设计压缩厚度,将原本30厘米的高度减到6.5厘米。“最棘手的是隔热,薄了容易烫,厚了又失去便携性。”他们试验了7种隔热材料,最终在舱体内部设计出螺旋风道,既散热又保温。这款坐灸仪后来拿下中国红星设计奖,评委评价:“让中医理疗从养生馆走进了年轻人的沙发。”
为了让设计更懂中医,曾经的“中医小白”开始跟着公司的中医团队上课,甚至考取了中医保健师资格证。“中医讲‘温经通络’,我们就在刮痧板里加发热。中医说‘不通则痛’,我们就研究如何让按摩头的力度贴合穴位深浅。”姜垂雪笑称自己现在“看产品先看经络图”,这种跨界思维,让艾益生的产品既保留了艾灸、刮痧的传统功效,又有了“颜值即正义” 的现代气质。
采访时,姜垂雪给记者看了一张手机里存着的老照片:一款产品的转轴零件,上面密密麻麻标着27处磨损测试数据。“这个转轴,我们从高铁座椅、台灯、笔记本电脑里找灵感,测试了1万次,确保三年使用不变形。”他说,艾益生的产品有个“三不原则”:不抄袭、不将就、不跟风。
艾益生的材料墙,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这种坚持有时意味着“自找苦吃”。早期一款随身灸用了透明PC材料,美观却不耐精油腐蚀,上市后收到用户反馈“表面开裂”。姜垂雪当即叫停生产,带着材料团队泡在实验室,测试了13种改性塑料,最终找到既能抗腐蚀又保持通透感的配方。“我们后来定了条规矩:所有材料必须过‘精油浸泡72小时’测试。”
在他看来,“匠心”不是固执,而是在功能与美观、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我们的揉腹仪,用户说‘想躺着用还不耽误刷手机’,我们就把手持设计改成绑带式,内置传感器自动调节力度。”这种从用户痛点出发的“慢设计”,让艾益生的产品迭代周期常常长达两三年,但每款上市都成爆款。
姜垂雪和团队“碰撞”出的一些设计草图,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如今,姜垂雪带领着60多人的研发团队,依然保持着“动手做原型”的习惯。办公室的角落堆着各种3D打印的手板,墙上贴满用户反馈便签。“工业设计的根永远是‘人’,是让人的生活更舒服、更有温度。”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人愿意为一块转轴磨上千次,为一款产品等上三年——这或许就是匠心最动人的模样。
匠人匠语——
把自己当成用户的“较真”
记者:您认为“匠心”在工业设计中具体是什么?
姜垂雪:是把自己当成用户的“较真”。比如设计艾灸仪,我会想妈妈用会不会觉得重,年轻人出差能不能塞进背包。匠心不是做复杂,而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给用户。
记者:设计中医相关产品,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姜垂雪:平衡“守正”与“创新”。不能为了好看丢了功效,也不能因为传统就拒绝变化。比如我们用机械臂技术做自动艾灸仪,前提是确保艾灸的热力渗透符合中医理论。
记者:对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姜垂雪:多动手,少空想。工业设计是“做”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去拆产品,去跟车间师傅聊天,去看用户怎么用你的设计,这些比效果图更有价值。
记者:未来会有哪些新探索?
姜垂雪:聚焦“懒人养生”,比如能自动识别穴位的按摩仪,或者绑在身上就能用的理疗设备。目标是让健康像刷手机一样简单。
头图为姜垂雪向记者讲述他理解的“匠心”,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