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7月23日,江宁路街道聚焦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应届生的就业问题举行研讨会,静安区人大代表、人大街工委委员、劳动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崔校军与5位有求职烦恼的年轻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为应届生择业支招
华东政法大学的应届硕士生小李最近很“纠结”——她同时通过了一个机关文员岗位和一个社工岗位的考核,正在两个岗位间犹豫。
对此,崔校军代表帮她分析了两份工作的性质差异:文员岗位更多涉及文书整理等事务性工作,做社工则需频繁与居民打交道,她可以结合自身性格特征、职业规划做出选择。
江宁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燕对社工工作非常熟悉,她表示,社工工作对从业者的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也很锻炼人,“在居民区工作,你的成就感会很强。”与此同时,做社工能直接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对日后职业发展也有帮助。
研讨会后,小李告诉笔者,从前她对两个岗位的认知并不深入,如今,考虑到长期的职业前景,她心中的天平已经渐渐倾向了社工岗位。
解答毕业生求职困惑
小钱是今年的应届本科生,专业是汽车服务工程。小钱表示,他非常愿意到一线技术岗做“蓝领”,但是学校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非常少,自己班中12人,也只有少部分人找到了工作。他还被某企业以“学历过高”为由拒绝过——他们更倾向于为那个一线技术岗位招聘专科生。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崔校军代表提出,当前一些高校的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与市场用人需求匹配度较低,如大量“管理”类专业应届生难以在企业中找到管理岗位工作;还有些高校的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有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实践能力更强的专科学生;还有些教师自身也缺乏行业工作经历,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届生想要提升求职竞争力,需要着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本次研讨会,除了有应届生代表,也邀请了往届生代表参加,小周就是其中之一。
小周反映,他找到的一些岗位在松江等上海市郊区,他从静安通勤过去要一两个小时,他对此并不介意,但企业对于员工长距离通勤却有顾虑;此外,还有很多“虚假岗位”,只是挂出需求,并不实际招人。
对此,崔校军代表表示,小周遭遇的通勤问题则反映出上海产业分布不均的问题——上海中心城区目前多以高端服务业等单一产业类型为主,单一区内缺乏完整、结构化的产业生态,岗位竞争激烈,这也对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多元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同学们找工作时应提升信息鉴别力,可通过政府官方发布的信息等可信渠道找到确有需求的岗位,有困难也可以多向街道求助。
蒋燕也表示,“我们街道的静邻就业服务站会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各类服务,就业援助员也会点对点地和大家联系。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
宏观、微观回应往届生就业心声
诸位参会的往届生代表都已有工作经验,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其中,小余表示,自己曾在一家老宾馆工程部做电工,一直到今年6月。辞职原因是工作强度让他的身体逐渐吃不消了:老宾馆电路常有损坏所以经常加班,有时要干到凌晨,月薪到手却只有三千元,没有加班费。
小胡则反映了作为外包员工与正式员工的待遇差异问题,同时表示,自己性格开朗外向、爱和人打交道,希望能够找到社工等社区服务类的工作。
崔校军代表表示,像小余这样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可以尝试进入制造业企业,这些规模更大的企业通常会更加正规,工作时间、薪资待遇更明确,收入也会比小余在宾馆要高。此外,他鼓励大家多学实用技能,“技多不压身”,越早学习效用越高。
除了在微观层面对同学们给予具体求职建议,崔校军代表还表示,在宏观上也将以代表建议的形式积极反映同学们的经历和建议,以实际行动履行代表职责。
头图为“崔校军代表工作小组联络点2025年应届毕业生研讨会”现场,同学们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