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记录老百姓穿用崇明土布的“源代码”,非遗传承人建起了“纹样数据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陆燕婷 发布时间:2025-08-20 10:14

摘要: 传承崇明土布非遗文化。

“崇明土布是劳动人民所穿用,我们希望能够永久记录其纹样。”在崇明竖新镇仙桥村的木棉花开手工织坊里,劳动报记者见到了崇明线带编织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宋荣耀。为了保留并记录崇明土布的“源代码”,宋荣耀建立了“纹样数据库”,希望能传承崇明土布非遗文化。


传承崇明土布非遗文化(视频)。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贡俊祺 摄影


经纬线纵横交错而织成


“其实我是线带编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在同一时期学习掌握了崇明土布的技艺。如今,我的工作已和崇明土布紧密相连。”宋荣耀告诉劳动报记者,曾经她是一名公职人员,后因钟情崇明土布,她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土布传承工作中。


劳动报记者了解到,崇明线带编织技艺,这一源自崇明土布纺织的精湛技艺,被誉为“迷你版的土布编织”。通过巧妙运用小竹筘和迷你梭子,编织者在经纬线间穿梭,便能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线带。线带编织技艺在指掌间将线段化为织带,常常用于围裙、包带等。


而崇明土布则是通过脚踏织布机织成,所产生的纹样也是千变万化,日常穿戴衣物都能用土布制作,过去也是劳动人民所穿用。


不同的织布机。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宋荣耀进一步介绍,根据纹样的复杂程度,崇明土布可分成二页综、三页综、四页综、六页综、八页综直到十二页综。可以说是由简至繁皆可织成。而在她的木棉花开工作室里,目前拢共摆放了6台传统织布机,细看踏板,分别可织二页综、四页综和八页综。


“崇明土布讲究‘经纬’,由经线、纬线编织而成。你看,我们织布机上所绷的称作经线,而锁子上的则是纬线。我们要掌握和了解经纬线的脉络,手、脚并用,交替穿梭。”说话间,宋荣耀向记者现场展示起了土布制作技艺,但见梭子来回翻飞,经纬线纵横交错,土布由此织成。


展示崇明土布制作技艺。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二页综所产生的纹样相对简单,八页综则能织出对称图案。不同的织布机也能让崇明土布变化出色彩缤纷、繁多的纹样,从简单的“井”字再到“囍”字图案,一横一竖之间,皆经过巧思妙手,产生无穷变化。


信息技术生成纹样数据库


崇明土布曾是崇明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品遍布华东地区,远销东南亚国家,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岁月流逝,这些精美的瑰宝如今静静散落在崇明的千家万户。


在崇明,几乎家家户户多少都有“压箱底”的崇明土布。掌握崇明土布编织技艺的同时,这些年来,宋荣耀也不断在崇明地区走街串巷寻找土布,陆陆续续收集了几个仓库的土布料。


每一块土布经由手工技艺织成,纹样千变万化。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每一块土布经由手工技艺织成,可以说纹样千变万化。工作中我常常在想,每一块布料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其制作成各种用品,但一块布料用完了实则难以复制。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加持,使土布的纹样得以电子化记录。”宋荣耀告诉劳动报记者。


2016年,宋荣耀所创立的木棉花开创意工坊“落户”竖新镇仙桥村。结合当下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从2018年开始,宋荣耀便着手开始建立崇明土布“纹样数据库”。希望将散落民间的瑰宝转化为可永久保存、可系统研究的文化基因库。


“芦扉花”纹如田埂阡陌,“井字格”暗含乾坤奥秘。当传统遇见当代匠心,纹样永不褪色,智慧生生不息。在宋荣耀看来,每种土布纹样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织布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


以常见的“芦扉花”纹样来说,其取材于岛上常见的芦苇,基础纹样是三横三纵,几何图案简洁又美观。上身后,仿若将夏天的芦席穿戴在身。而另一款“桂花芦扉花”土布,则融合了桂花、芦扉花两种纹样,使用了红、白、芷青三种颜色的棉线。


在记录时,可剪裁出一块土布的基本纹样,沿边缘稍稍剪开一点露出线头,再分经线、纬线两部分,逐一准确记录下经纬线的颜色和数量。将相关统计数据通过电脑输入到专业的纺织软件中,最终形成了数形结合的纹样数据库。


八页综能织出更为复杂的对称图案。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不单单是记录下图案,更要记录下经纬线的数据,这样这些图案在未来才能真正实现‘可复制’。而输入软件后,如果将其中纱线的颜色进行替换,还能得到不一样的新纹样。”宋荣耀透露,崇明土布纹样数量繁多,千变万化,仅二页综纹样就多达数千种,目前其团队已通过信息技术加持,完成了600多种纹样的数字化记录。宋荣耀还决定将四页综和六页综也纳入整理,记录更复杂的经典土布样式。


文创设计使土布焕发新生


在木棉花开创意工坊里,劳动报记者注意到墙上所挂的一幅巨幅土布挂毯,系经由宋荣耀团队7位主力成员合力制成。以书法字为主题,蓝色土布为边框,将不同色彩、不同纹样的土布裁剪成若干大小统一的方块,与刺绣技艺结合,使书法字体跃然于土布上,再进行整体拼接,颇为大气美观。


而在下方的工作展陈台上,放置了诸如包包、玩偶、摆件等以土布为原材料所制成的用品。经由文创设计后,使得传统土布焕发新生。


“这里地处竖新镇仙桥村,是崇明老牌的‘网红’打卡地。因特色民宿集中,而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宋荣耀透露,团队结合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国潮元素,以崇明土布为基础,推出了大量“叫好又叫座”的文创产品。


在走上崇明土布非遗工艺传承之路的同时,她也会将自己拿手的线带编织技艺与崇明土布将结合。今年初,来自崇明的线带编织技艺就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25华人工商大展上海展团活动暨“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展播月上亮相。宋荣耀工作室团队所设计制作的创意胸针、崇明土布包背带、钥匙扣等数十种融入了崇明线带编织技艺的文创产品,凭借文化内涵和设计巧思赢得国际关注,成为展会亮点之一。


崇明土布作品的展示。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记者采访中,宋荣耀举起了一个设计款的小鸭子玩偶向记者介绍道,鸭子的蓝色翅膀以崇明土布为材、双脚则是用织带所制成,活灵活现别具崇明特色。


宋荣耀在做好本地土布文化推广的同时,亦不断与各界手工艺人们“跨界”联动,通过“非遗+”的综合形式,以更现代化的多维角度去记录、传承、宣传,让崇明土布突破地域限制。近年来,宋荣耀的木棉花开工作室与星巴克合作“咖啡渣‘不渣’”项目,赋予环保理念以文化温度。还先后与“网红”品牌野兽派、老牌国货回力布鞋联名推出原创土布产品,借助国潮流量,让古老的崇明土布技艺焕发年轻活力。


非遗传承带动更多就业


“这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宋荣耀告诉劳动报记者,建立纹样数据库并不是要独享,而是要交流分享、传承发扬。而让更多的人喜欢崇明土布、参与到崇明土布的制作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崇明土布非遗文化。


如今,崇明土布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也带动了崇明当地的就业。以宋荣耀所创立的木棉花开创意工坊为例,其团队已有7位在职员工,还有十多位灵活就业人员。


据悉,近年来,宋荣耀还联系到了崇明区残联,邀请崇明的聋哑伙伴一起参与这项工作。她建立起了多功能残疾人文创基地,将传承重任交予聋哑伙伴。不闻五音,五色愈辨,他们有一双明澈清亮的眼睛,有一颗发现、记录美的心。特殊群体也在一丝一缕的交织错落间找到价值与尊严。


“线带编织技艺学起来并不难,我们也会常设公益课堂,为特殊的孩子们提供学习机会。尔后,他们也可以将线带编织技艺与土布创意设计制作相结合,形成新的创意设计。”宋荣耀说。从崇明地区,到长三角地区,相互吸收、包容并蓄,已然形成了灿烂的土布文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喜欢崇明土布,更多人参与,使崇明土布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匠人心语】

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留存非遗之美


记者:辞去稳定体制内工作,投入到崇明土布的传承发展中,会不会后悔?


宋荣耀:不会。原本的工作比较单一,但我对土布是一份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能够坚持,继而创新发展和传承。


记者:为什么坚持要通过信息技术加持,来让崇明土布实现“数字化”?


宋荣耀:崇明土布纹样分地域,各有特色。但土布是手工制作,每种土布都有独特性,用完了如果没有记录那便无法再复制。数字化能实现永久保存和可复制。


记者:崇明土布市场前景如何?


宋荣耀:和品牌合作后,已有许多人来联系,希望我们以崇明土布为材,为其定制个性化的上海伴手礼。但我们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从公益角度出发,希望更多人喜欢崇明土布,因为土布并不“土”。


头图:宋荣耀展示土布作品,希望让更多的人喜欢崇明土布。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摄 影:贡俊祺,陆燕婷
摄 像:贡俊祺,陆燕婷
视觉编辑: 贡俊祺,陆燕婷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