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3.07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的55.11%。
33.07万人中,有着一个个的“他”,或许意气风发,求职顺风顺水;但也一定有人曾遭遇挫折,甚至丧失了信心。那么,该如何帮助这样的“他”去找到工作?在上海,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的基层服务站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走进了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来看看这里帮扶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的“上岗记”。
推一把人就能往前跑
谁会来乐业空间寻求帮助?在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就业服务站高站长对此最为熟悉不过。
就业能力不佳、心理期待落差大、多次失业“破罐破摔”……这样的求职者,乐业空间里不知道会遇到多少。但无论个体的情况如何,帮助他们成功上岗,都是空间必须努力的方向。
就在今年6月,高站长帮扶的小孙上岗了。这个92年的小伙子,身高马大,“卖相”也不错,却连续失业两次,最长一次在家“躺平”了近一年。
“我不断地联系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要出来上班,否则就会与社会脱节了。”高站长告诉记者,她最怕见到的,就是那些曾经还有希冀的求职者因为长期“宅家”,最终眼里失去了希望。
高站长发现,小孙因为成长于单亲家庭,长期和母亲生活,这让他在做事时往往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虽有学历与经验积累,却未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这如同前行缺了有力 “船桨”,难以在岗位长久立足,更难获得晋升,只能无奈频繁跳槽,职业发展陷入循环困境。
为此,高站长鼓励小孙为职业发展 “充电”,拓宽职场道路,让职业发展不再 “原地打转”。最终,小孙考取了智能消防的证书,并成为入职了一家园区的保安。
“有时推一把,人就能向前跑。”高站长告诉记者,鼓励求职者、帮其建立求职信心,是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密码。职业指导时,要善于挖掘并强化求职者优势,帮他们重拾自信;对于劣势,也要细致分析、拆解,制定提升方案。唯有如此,才能让求职者扬起信心之帆,驶向稳定且广阔的职业彼岸。
多渠道搜集岗位“试起来”
“老师,能不能帮我找个文职的岗位”、“老师,能不能帮我找个薪资高一点的岗位”、“老师,能不能帮我找个离家不太远的岗位”……在日常工作中,乐业空间的指导人员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些要求。
“钱多事少离家近”,虽然这种要求多少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但其中还是反映出失业人员最真实的求职心愿——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或许,乐业空间没法为每一个求职者度身定制一份工作,但却可以为其推荐适合的岗位。为此,多方位多渠道搜集岗位信息就成为重中之重。
图为乐业空间组织求职者参加招聘会。受访者提供
对于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的职业指导人员来说,她们经常会外出参加各种招聘会,有意识地“主动出击”,和企业HR互加微信互通有无,邀请企业来街道举办专场招聘。
“虽然也会吃闭门羹,但成功的也不少。”高站长告诉记者,类似京东物流、上实物业这些企业都曾被“请上门”,从而给了不少求职人员机会,“找工作总要试起来,试着试着有时就会成功了。”
门面不大但作用不小
“我们这个乐业空间门面不大,但作用不小。”高站长告诉记者,作为“家门口”的服务站,乐业空间把就业服务延伸到了社区,从而让那些有意求职的人不必再东奔西走,就近享受。
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期间,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个体就业服务累计123人次,助力35人成功就业。期间举办线下活动7场,含3场专场面试和1场招聘会、3场特色活动,吸引266人参加,开展专家下沉服务7次。
如今,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链式服务法”,先通过集中指导来了解掌握求职愿望强烈的失业与无业人员,再通过下沉式指导来实现个性化服务,进行针对性推荐并跟踪稳岗。除此之外,控江路街道“凤城巷”乐业空间还组织了居委会就业干部进行职业指导的赋能讲座,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有效落实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头图为乐业空间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就业指导。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