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在上海市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由静安区发起、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指导的“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开放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为静安区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上海外服集团和云生未来是该实验室的首批共建单位。其中,上海外服以AI技术覆盖全国400余地区社保公积金解读、职位分析等场景,2025年上半年通过数字化平台链接1313家国企,发布岗位超1.3万个,服务大学生4.8万余人次,并成立产训融合中心推出36门技能课程;云生社保医保公积金智能体则针对企业分子公司多、员工基数大,入离职频繁增减操作不及时、多地政策差异大等难题,通过SaaS端、API端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的五险一金增员、减员、补缴、在册查询、调基、反馈、台账下载比对、凭证下载、调档检查、缴费扣款等服务。
企业的创新实践,正是静安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截至2024年,静安全区已集聚36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外资(含港澳台)机构达46家。任仕达、海德思哲等国际顶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纷纷在此扎根。2024年,静安区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收入突破512亿元,约占上海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营收的四分之一,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静安全区共有23家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荣获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约占全市总获奖数量的40%。2024年,静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累计帮助241万人次实现就业或职业流动,引进高层次人才1.9万人。数据背后,是静安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人才培育同频共振”的初心。
近年来,静安再进一步,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传统业态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区域内19家人力资源机构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0家获评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薪税师”这一新兴职业也从静安走向全国,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目录。一系列技术创新正在重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
头图为上海市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劳动报记者 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