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丨大学家长会,在“参与”与“放手”间找到育人平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5-09-12 16:48

摘要: 如何让家庭支撑在孩子成长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考验着家校的教育智慧。


今年金秋九月的大学校园,不仅涌动着新生报到的青春朝气,更有新变悄然发生:全国多所高校召开非强制参与、重信息对接的“新生家长会”,引发热议。有人赞其为家校协同的创新,也有人忧其延续“中小学管理惯性”,恐会“培养巨婴”。争议背后,是对高等教育育人逻辑的一次集中审视。


首先需要明确,大学不是中小学的延伸课堂,而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演练场”。制定选课规划、调节学业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需面对的诸多事务,都是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对社会生活的演练。与中小学阶段学生未成年、需家校共同管理不同,大学生已迈过法律意义上的成年门槛,应当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新生入学作为学生开启新的人生阶段的标志,无论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还是家长的心理预期,都不应将家长会作为“标配”。诚然目前大学家长会的内容与中小学家长会并不相同,“家长会”这一由来已久的形式本身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仍需家长介入管理”的潜在逻辑。这种隐性暗示不仅可能弱化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其延续成年前对家庭的依赖惯性,家长也会更难完成从监护人到支持者、陪伴者的身份转变。


家校沟通当然必不可少,但应跳出“家长会”的固有框架,以更灵活多元的形式实现沟通目标。国外高校的校园开放实践或许值得借鉴。


譬如,斯坦福大学每年会举行“家庭周末”,邀请学生家长来访校园,参加校园游览、讲座论坛、宿舍餐厅用餐等活动,还可以观看学生表演、参与户外运动、参加校园工作坊读书会等等。校长理查德·萨勒对家长表示,“家庭周末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您的孩子带领您参观校园,向您展示所有让斯坦福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的事物,”重点在让家长了解学校,而非直接参与学生课业。


又如,牛津大学在官网上发布《家庭指南》,向家长介绍牛津的学生生活、学生能在牛津获得的各类支持,希望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牛津会得到妥善照顾”。


相较之下,国内部分高校的家校沟通则更像中小学的延续。此前曾有高校请家长添加辅导员微信、建立家长群,有高校向家长寄送学生成绩单、附带专业排名,有高校成立以往普遍在中小学建立的家委会……这些举措虽能在关怀学生上起到一定帮助,但大学管理“中学化”的趋势需要警惕。


此外,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某一时间节点的突变。如果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大小事务全然包揽、只让孩子一心读书,高考后却要求孩子一夜成人、立刻独立自主,显然不现实。这种“断崖式放手”必然导致成长的阵痛,让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生活。


更为合理的是,让“逐步放手”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从小鼓励孩子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初中让其自主规划周末时间,高中与孩子共同商讨文理分科的决策、尊重孩子填报志愿的意向……当家长对子女独立精神的培养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进入大学后自然能更快适应自主生活,家长也不会因为焦虑对子女产生盲目的干预和控制。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正在于其提供了让学生从“被管理”到“能自主”的成长过渡空间。如何让家庭支撑在孩子成长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考验着家校的教育智慧。只有让家长在“参与”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前程无忧2023高校毕业生就业趋...

官宣!超千万就业岗位

83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