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素菜荤烧、以假乱真的素食餐馆,不得不提百年老字号“功德林”。中国烹饪大师赵友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半路出家“学生意”到成为一代“素菜之王”,赵友铭说他的“匠心烹艺”就在于坚持学习与创新。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友铭(视频)。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半路出家”与素食结缘
初见赵友铭,他正在功德林黄河路店内掌勺。采访前,桌子上摆放了若干报纸,那是数十年来许多媒体采访他所保留的记忆。
“学做菜,我其实是半路出家。”采访间,赵友铭缓缓说起了初入行的故事。“上海功德林创始于1922年,是由赵云韶居士创办了一家素食馆。祖上有些渊源,我父亲于1938年进入功德林工作。尔后,也让我有机会来到功德林‘学生意’。”
在上海出生,5岁又回到浙江台州老家生活。25岁之前,他在台州当地一家砖瓦厂工作,每日里在窑坯水泥里打熬身体。直到1979年,在上海功德林工作的父亲退休回到台州,赵友铭接过了父亲的班,坐船回到上海,顶替父亲进入功德林工作。
“1979年到现在,退休后又返聘、任上海功德林素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基本上都是在上海功德林工作。可以说,从25岁到现在,我都在不断研究素食、创新学习和制作。”赵友铭告诉劳动报记者,职业生涯中,他曾在90年代初,因一道特色的“素黄油蟹粉”而结缘,受邀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素食馆总厨两年有余,让上海的素食文化实现海外“技术输出”。回国后,1999年,他还曾调任昆明国家经贸宾馆素食厅主厨,参与组织了经贸宾馆创吉尼斯中西自助餐品种之最活动,并获荣誉证书。
工作以来,赵友铭所斩获的荣誉不断。1992年,他参加世界烹饪大赛荣获团体展台金牌,1993年,他获上海财贸职工先进技艺演示会食品雕刻表演荣誉证书。2001年参加沪港饮食文化交流会,赵友铭所制作的素食被誉为“天厨妙食,神仙素菜”。2010年赵友铭担任上海世博园区功德林素食馆行政总厨,曾荣获“上海世博园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称号。
学厨从“撕烤麸”开始
素食菜肴要称得上佳品,当做到“选料精细、讲究产地,刀工精巧、讲究形态,素菜荤烧、以假乱真”。
“最初三年,就是开大油锅,炸烤麸、油面筋、素鸡、百叶、素咕咾肉……大客流高峰,凌晨4点上岗,一天要炸三、四百斤。”赵友铭说,最初“学生意”需要三年时间,练习打磨烹饪技艺的“基本功”。
功德林最为畅销的一道大众菜“烧烤麸”,就颇为考验手上功夫。赵友铭告诉劳动报记者,和别家本帮菜不同,功德林的烤麸不是用刀切、而是用手撕,徒手撕开成若干小块,将其纤维撕裂,经油炸、焖烧后方能去除酸涩口感,再进行调味方能更加入味、口感更为鲜甜。
功德林的素食集纳宫廷、寺庙和民间素食三大派系,而制作方法更是淮扬融合本帮等工艺特色。功德林讲究“素菜荤烧”,指的是把素食原料用烧荤菜的烹饪方法来烹制,例荤菜的炸,溜,爆,炒,蒸,烩,煨等十几种烹调方法。菜品的色、香、味一样不能缺。
三年学徒后,方能开始真正学厨艺。既要掌握油温、火候,煎炒烹炸,领悟不同食材的搭配运用。而切配、冷盘、点心、雕刻等素食的“十八般武艺”也都要样样精通。
300多道菜精简为百余道
“最早,功德林的菜谱有300多道菜。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菜品虽多,却大同小异。比如各种炒素,每炒一味、便是一道菜。如今,我们将其去繁就简,精简至百余道菜。数量虽砍去大半,但菜品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赵友铭告诉劳动报记者。
素菜荤烧,精益求精。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一道“素黄油蟹粉”,就是由赵友铭父亲所创的一道经典菜,经改良后如今成为了功德林的招牌菜。以胡萝卜、土豆、香菇丝、冬笋丝为食材,将胡萝卜与土豆按对半的比例打成糊状,呈现金黄悦目的“蟹粉”颜色,而香菇丝似蟹脚肉,胡萝卜似蟹黄,相得益彰。
“一开始的‘蟹黄’用的是南瓜茸,但南瓜茸煸炒后难以形成颗粒,后我父亲将其改为用胡萝卜泥制作。将胡萝卜泥、土豆泥煸炒后能形成颗粒状,形似蟹黄,更是逼真。”赵友铭告诉劳动报记者,传承到他手里,他又去到德大西菜馆学习,并将传统中式素食与西式素食进行融合创新,并根据功德林特点创新研发了素金湯鱼翅,奶油松露湯,西式色拉虾,柠汁班片,善酿羊肚菌等一批高端宴席菜肴。
素菜荤烧,讲究色香味形,先把形做出感觉来,再通过食材和调料的配合,做出以假乱真的味道。赵友铭介绍,仅是“素鱼”,就有干煎、红烧、茄汁等多种烧法,且不断推陈出新、技艺亦不断精进。比如,50年前烹饪时,用豆腐衣做鱼型,内馅包有土豆泥;10年前烹饪时,鱼腹内的土豆泥会加以芋泥调和改良。
“素菜荤烧”最为神来之笔的时令菜,是将冬笋去壳后,切成“河鲫鱼”的形状,红烧煨制,后感鲜嫩,足可以“以假乱真”。还有一道“素多宝鱼”,鱼腹中还会依次填入笋丝、萝卜丝、菱白丝、芋艿、土豆、香菇等,不但造型神似,内馅更是口感细腻鲜美,堪称“多宝”。
素菜烹饪用料讲究。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素菜用料讲究,原料主要以豆制品类、菌菇类、魔芋类、大豆类、山林珍品类、蔬菜类、深海植物类,我们常选料采取这些原料的精华处。并根据荤菜的不同外型特征用精细刀工、手工制作成象形菜、成型菜。比如,蟹粉、鳝丝、鱼片、虾仁、鸡丁、海参、肉丝等,经蒸、炒、烤、溜、爆、烧,加上各种调味,成为佳肴。”赵友铭告诉劳动报记者。
而经赵友铭之手,素鸭、素火腿、黄油蟹粉、糟溜鱼片、香油鳝丝、焰火牛肉、松子黄鱼、香卤嫩鸡、鲫鱼冬笋、宫爆鸡丁等素食美食,几乎都可“以假乱真”。
“独家”菜式创意不断
练就让素食“造型逼真、味道可口”的技艺后,赵友铭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加之刀工与摆盘,提高菜品美感,做到“秀色可餐”。
不断反思、改良,多年来,赵友铭“独家”研发的新菜式可以说是创意不断,其技艺也日渐“炉火纯青”。赵师傅以“国画”美学,与厨艺烹饪相融合,形成好看又好吃的新菜品。
采访中,赵友铭向劳动报记者展示了“竹报平安”“梅花海参”“秋菊飘香”“莲池美景”“荷花菌皇”等多道创意特色菜。
以“国画”美学,与厨艺烹饪相融。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盛夏酷暑,映日荷花别样红。为降暑气,我们常以莲池、荷花为景,随机制作若干道时令菜。”赵友铭一边展示烹饪技艺一边告诉劳动报记者,例如,一道“荷花菌皇”使用了胡萝卜雕刻成荷花摆盘,下方莲藕部分则以竹荪包裹菌菇、素火腿等馅料,造型极为逼真,颇显“碧藕映荷花”的意境。
“莲花为主题,是有‘禅定无烦恼,心如莲花开’的寓意,期许健康平和。我们把素食的食材,雕刻制作为万千形态的花鸟虫鱼,山林走兽,山川湖泊,让一道菜就如一幅画,意境高远,素食便真正演为美食。”赵友铭说道,“素菜风味可以自行搭配,变化多端。实则并无固定格式,个人喜爱的素菜食材切细碎丁状后,都可包入竹荪中作为馅料。”
“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是对梅花傲霜拒雪的一首赞歌。进入9、10月份后逐渐入秋、再由秋入冬,一道《梅花海参》以素海参为枝干、梅花点缀,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素菜之所以口感惊艳,在于最后一道料汁的浇盖,甜咸适宜、鲜中带香。
匠人心语:
让创意素食成为新的美食名片
记者:您说学做素菜是“半路出家”,又怎么会坚持了那么久?
赵友铭:这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事业。几十年的坚守,就是希望把素菜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现在我的几个徒弟也出道了,南京西路总店就由徒弟掌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素食。
记者:您刚才说了很多关于“素食荤烧”,那么在您看来,素食还有哪些方面再进一步改良?
赵友铭:我去马来西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的烹饪技艺是比较高的,但食材的精细化处理上对方也有需要学习的一面。还有就是在烹调口味上,要打开味蕾、让口感更丰富,一些咖喱口味也能够给素菜不一样的新体验。在这些方面我也在研究和创新。
记者:您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也曾经掌勺,当时什么菜品最受欢迎?
赵友铭:那肯定是我们的特色素面。传统的烤麸、双菇浇头,搭配素面,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菜品设计上,我们在服务大客流时,会着重考虑品牌特色和大众喜好,加以改良。
记者:素食制作技艺如何更好传承?
赵友铭:不断精益求精、研发创新,不让经典名菜“失传”,更要通过研究学习让素食菜品更加好吃又好看,成为新的美食名片。
头图:赵友铭现场制作“梅花海参”。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