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3年,上海首次启动工程师选调培养生(简称“工培生”)项目选调工作。遴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在沪央企、本市地方国企等企业一线工作培养,以政策带动卓越工程师人才供给,通过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和专业发展环境,培养一支战略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未来推动关键领域发展的“主力军”。
如今,当“工培生”选调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进入到第三年,大学生们在岗位上是否得到了预期中的发展?它给企业的发展究竟带来了哪些实在的好处?日前,劳动报记者前往上海电气、上海医药和上海建工三大国企集团调研走访。
三年前,当上海“工培生”选调项目刚对外宣布时,外界的普遍感受是耳目一新。三年后,工培生已经成为优秀毕业生个人职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仅2025年就有300余位优秀大学生成为工培生。
“工培生”选调发轫于基层需求
在了解“工培生”之前,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工程师”。它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者,更是生产一线的问题解决者,是连接创新成果与产业落地的“桥梁”。上海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上海的“工培生”选调不是凭空而起的。早在2021年,上海医药便将“精益制造工培生”纳入管培生招聘中,希望培养更多年轻人快速走上药物研发、制造关键岗位。而在上海电气集团,自2020年就启动了“技培生项目”,技培生不仅在字面意思上和工培生更为接近,后来的工培生选调也脱胎于此。
2023年3月,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工程师选调培养生项目选调工作正式启动。选调对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应届毕业生。选调岗位一般为本市承担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的重点企业一线工程专业技术岗位,具体包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建设交通、网信安全等类别方向。
沿着时间轴不难发现,上海推出工培生选调更像是一次发轫于基层的制度创新。
从上海市国资委发布的公告来看,从2023年到2025年,上海工培生选调参与企业数量从一开始的十余家国企,已发展到近30家国企和民营企业,招募人数也从每年100人发展到300人左右。像上海电气、上海医药和上海建工这样的大型市属国企,三年分别累计有近30-40人入围工培生。
“一线历练”成为职业起点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上海工培生的培养方式,那就是“一线锻炼”。根据上海的政策规定,工培生正式录用后,将“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在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要任务和科技前沿的一线成长历练。
在上海建工,企业把入选的工培生派到项目现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技术骨干、商务经理等岗位,参与的项目包括北外滩91号地块项目(480米超高层建筑)、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等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并有多名工培生参与重点研发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上海电气集团为工培生制定了“1+2+X”的进阶路径:“1”指入职第一年快速实现角色转换,融入团队;“2”指第二、三年开始承担小型项目课题,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X”则指从第四年开始,鼓励其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在更重要的项目中挑大梁。
“工程师未来无论是成为技术专家,还是某家单位的负责人,底层逻辑是不变的。”上海医药人力资源部员工与发展高级经理高怡颖指出,医药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一方面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有带头将技术落地商业化的能力。从前期调研、立项到最终投产,一款药物的研发生产需要数年。工培生通过在不同项目间轮岗,可以尽快熟悉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
从2023年至今,共有约40位毕业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通过工培生选调来到上海医药,如今正在不同企业重要项目锻炼。
配备高层次技术导师和职业导师
企业派出资历深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业务导师,对工培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极其关键。
浙江大学药剂学博士张淑芬是上海医药2025届工培生,目前正在上药信谊药厂,跟随药物研究所所长助理、全国劳动模范邵奇进行吸入制剂研发。
张淑芬在实验室进行药物分析。采访对象提供
入职后,张淑芬感受到了药物真正落地与实验室的不同,一个个她从未接触过的课题迎面而来。“导师会告诉我去看哪些网站、关注哪些法规,生产要考虑哪些细节等等。”张淑芬说,专业导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也会给予她详细的指导,帮助她适应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而职业发展导师则让她思考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确保培养效果,上海电气集团为每位技培生/工培生配备双导师:一位是来自组织部或人力资源部的职业发展导师,负责规划其职业生涯;另一位是专业总工或集团科技专家级别的技术导师,负责专业技术指导。部分下属企业还实行“总裁午餐/谈话”机制,由公司总经理定期与这些青年才俊交流,拓宽其产业视野和战略思维。
入职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的陈昊。采访对象提供
甘肃小伙陈昊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以工培生的身份入职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他的双导师之一就是上海建工集团的总工程师陈晓明。“我的专业是高性能钢结构施工技术,而陈总是国内知名的建筑钢结构领域的专家,感觉特别对口,也能发挥我的专业知识。”陈昊告诉记者,他不仅每年有很多机会可以跟着导师参与到项目当中,更有需要一年两次向陈晓明汇报。“这个过程难免会感到压力和紧张,但一对一的当面沟通、请教,对我也是一种很大的推动和提升。”
头图为上海建工工培生胡为捷在项目工地。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