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东方110》迎来开播3000期。3000期节目,讲述着3000个警察故事。
3000期节目镜头的背后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就是扛起摄像机的警察和公安文职。在他们的镜头下,还原破案最真实的现场,记录着上海公安除暴安良、竭诚为民,推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的点点滴滴,诉说着栏目创办之初“努力做一档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法治节目”的朴素初心。
今天,记者就走进上海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东方110编导组,聆听老中青三代记录拍摄者讲述他们心中的“镜头警魂”。
用“现场感”种下法治传播的种子
1993年1月21日,第一期《东方110》正式与观众见面。尽管节目时长仅有14分钟,却以“警钟长鸣”“警民桥”“十字街头”“通缉令”四个小栏目串起了当时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多种社会治安问题。
从今天的视角看,当时的节目或许略显稚嫩,但却是上海公安主动发声,开展电视普法的关键一步。从那一天起,傍晚时分,几代人围坐电视机前守候《东方110》的画面,成为了无数上海百姓最温馨的共同记忆。
《东方110》第一期节目播出画面。警方供图
徐頳是《东方110》名副其实的“元老”。32年前,21岁的他从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加入到了刚组建的《东方110》编导小组,成为栏目成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32年的职业生涯里,徐頳的称呼从“小徐”变为了“老徐”,可“现场感”三个字却是他始终坚守的核心。“东方110最大的特点,就是跟着一线民警跑现场、拍抓捕,把最真实的破案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徐頳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贯的工作方式。
“第一时间冲向现场”早已成了徐頳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正因如此,观众们透过镜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应急瞬间,也在各种“现场感”里种下了法治传播的种子。
32年间,徐頳为栏目成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受访者供图
至今,徐頳还清晰记得1999年上海那起韩国货机坠机事件。那天,他本在家休息,刚听到消息,没来得及多想就出门打了一辆夏利出租车直奔虹桥机场,“当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得去,得把现场情况记录下来。”
可距离现场还有几公里时,道路因交通管制陷入拥堵,徐頳所在的出租车寸步难行。“我急得手心冒汗,就怕错过最关键的记录时刻。”他回忆道。
那一刻,徐頳当即摇下车窗,坐在副驾驶座上举起《东方110》的工作证,一边向周围车辆示意,一边大声说明身份和来意:“我们是东方110的,现在要出现场!。”
很快,原本拥堵的车流竟慢慢为他让出一条通道。“那一刻我特别触动,不是因为自己能顺利通行,而是突然明白,老百姓让的不是我,是对东方110的信任。”徐頳感慨道。
“我们虽然不参与破案,单却记录和见证了无数个破案背后的日日夜夜。”这是徐頳工作中总会提及的一句话。
在他的镜头里,没有刻意渲染的戏剧化情节,只有最真实的公安工作日常——有民警突袭嫌疑人窝点时的果断,有案件告破后受害者的热泪,也有民警在街头巷尾走访排查的细致。“观众看我们的节目,不只是看一个案子,更是了解民警的辛苦,明白法治的意义。”徐頳说。
再近一点,让镜头永远“向前冲”
如今,虽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频繁冲在一线,但徐頳仍会把“抓现场、保真实”的经验,手把手教给年轻编导,让这份对“现场感”的坚守,在栏目中代代延续。
70后的金江山是东方110栏目中生代的核心力量,也是徐頳此前的摄像搭档。16年的编导与摄像生涯里,他始终记着一个“反差”:“普通百姓遇到突发情况,本能会往后退;但我从摄像机寻像器里看出去,画面和声音必须永远往前冲。”
摄像金江山在日常拍摄中。受访者供图
这份“向前冲”的本能,“藏”在金江山的每一次拍摄里:在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他在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余震的映秀镇,稳稳地扛着摄像机捕捉珍贵救援画面;暴雨夜蹲守盗窃案现场,他裹着雨衣扛机跟拍,生怕错过民警抓捕的关键瞬间;记录大型安保任务时,他挤在人群中调整机位,只为捕捉到民警维护秩序的细致画面;哪怕是看似平淡的社区走访,他也会贴近民警与居民的交流,用镜头放大那些“家长里短”中的安全感。
“离现场越近,拍得越清楚,记录得才越真实——这是身份决定的,也是对观众的负责。”这是奖金江山始终秉承的工作理念,并将它体现在了每一次的拍摄中。
用“新玩法”继续讲好法治故事
如今,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恶性刑事案件连年递减,警察所面对的案件类型也从此前的传统刑案转变成了各种非接触类案件,加之执法记录仪和公共视频的飞速普及,也对东方110的编导们提出了全新的拍摄要求。
1994年出生的郁胜男是《东方110》最年轻的编导。不久前,上海全新亮相的AI公安虚拟数字警察“浦丽诗”的动作捕捉原型就来自于她。
郁胜男坦言,自己虽然没赶上前辈们那些惊心动魄的现场,但却用“新玩法”传承着栏目的核心——“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需要的法治知识”。
郁胜男正在对民警日常工作开展拍摄采访。受访者供图
2年前,郁胜男带着“Z世代”对新事物的敏感,把GoPro、航拍、手机便携拍摄等先进工具融入创作。例如,空中航拍能够展现大型救援的全局部署,让更多过程被看见。哪怕是手机拍摄的民警日常vlog,她也会配上通俗解说,把“反诈知识”揉进生活化场景里。
“先进工具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普法更全面、更易懂。”余胜男说,从前辈的“扛机冲现场”,到如今的“多维度记录”,变的是拍摄方式,不变的是“让老百姓看懂法治、相信法治”的初心。
在她看来,这些新工具带来的新视角,也让观众能从更多维度看见破案细节,让《东方110》的法治故事,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32年间,我们永远在现场,时刻准备着!
我们不难发现,32年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方110》所讲述的警察故事已然伴随着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90年代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魏广秀系列敲头案”“杨玉霞毁容案”,到2013年首次深度剖析电信诈骗的《诡秘连线》;从早期普及110报警台功能的节目,到反映社会面防控日趋完善的《街面神兵》;从2008年警民同心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众志成城战风雪》,到近年来连续制作播出七季的《反诈实录》;从矛盾纠纷化解、少年服务队建立,到打击涉企犯罪,保护一流营商环境,《东方110》栏目的镜头见证着上海警务工作和城市治理能力的进步。
但是,32年来属于《东方110》的传承始终未曾改变。从戴厚英案中的跨省追凶、百折不挠,到近年来无数特大诈骗案中的千里追赃、为民挽损;从蛛丝马迹中还原命案现场的明察秋毫,到狂风暴雨里逆行而上的义无反顾;从调解矛盾的定分止争,到大型活动中警民携手的温情画面,镜头记录下的是永不改变的公安本色。
“我们既是警察,也是记者,双重身份意味着双倍责任。”市局政治部宣传处影视科长孙上说道,“大要案件跟着通宵,抗台防汛冲在一线,活动安保全程紧盯,百姓需要永远在线……摄像机、话筒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冲锋陷阵时,这就是我们的‘枪’!”
这份三十二载如一日的坚守是几代《东方110》制作团队的职业状态,就像那部拍摄于2003年的纪录片《带摄像机的警察》中的那句话“永远在现场,时刻准备着!”。
头图为《东方110》迎来3000期。警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