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生活 | 潜伏期超过一年!医生提醒:蚊虫高峰期要小心疟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 发布时间:2024-07-23 13:38

摘要: 医生提醒:预防疟疾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注意避免蚊虫叮咬,尤其是前往疟疾高发地区,做好防护措施。

深夜11点多,一位22岁的患者小吕(化名)匆匆忙忙奔来瑞金医院嘉定院区急诊。他已经连续发烧2天了,体温最高为37.7℃,伴随着头痛和咳嗽,不规则发冷发热症状。这是否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在血常规检测中,检验科夜班技师杨迟晖发现了不寻常的一面:患者的血小板偏低,仅为87x10/L(参考范围:125-350x10/L),且在后续血涂片的人工镜检中,惊讶地发现大量疟原虫滋养体。


“我最近一年都在上海,家人也没出境。”面对值班医生陆桢兵的询问,小吕回忆自己和家人一直在家里,“一年多以前出国玩了一趟。”面对眼前的检查结果和患者症状,医生不得不谨慎起来。上海市已于2010年消除本地感染疟疾,2016年率先通过国家消除疟疾评估,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至2023年,已经连续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发生,连续7年维持消除疟疾状态。


陆医生赶忙与感染科值班医生赵钢德会诊,再次确认后联系嘉定区疾控中心,将患者血样送检。疾控中心通过RDT快速检测、镜检及核酸检测后,最终诊断为:间日疟原虫感染。


“疟疾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一般潜伏期短则数周,但长则可达一年左右。”陆桢兵医生解释道,“患者属于异常的潜伏期,可能一年前在境外无意间感染了,直到一年后才出现症状。”所幸,由于发现及时,小吕得到了迅速治疗,从而控制了疾病的进展。


据介绍,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蚊虫在叮咬带有疟原虫的患者后,会将疟原虫吸入体内,并在叮咬下一个健康人时将其传播出去。其临床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在严重的情况下,疟疾还可能引发贫血、低血糖、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等。对于疟疾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全程足量服用抗疟疾药,抗疟药物包括氯喹、奎宁、青蒿素等。大多数疟疾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治愈。然而,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预防疟疾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现在正值夏季,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我们要注意避免蚊虫叮咬,做好防护措施。在户外活动时,暴露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在家中可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设施;保持周围环境清洁,清除垃圾、杂草、积水,根除蚊虫孳生场所;外出旅行时,尤其是前往疟疾高发地区时,要特别注意防蚊措施。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郭娜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