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多发催生防烟面罩热销,逃生前还在翻看使用说明书?“神器”会用是关键,市民寻求升级版实训

火灾多发催生防烟面罩热销,逃生前还在翻看使用说明书?“神器”会用是关键,市民寻求升级版实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2024-03-11 16:16

除了应急装备的配备之外,市民们对于如何使用这些救命“神器”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


“起火时戴防烟面罩有用吗?”“配置家庭应急包要买哪些?”……连日来,受近期火灾多发等因素影响,关于火场逃生的各种装备销量在不少销售平台显著上升,一些居民甚至还特地前往小区所在的居委会咨询“什么时候发放应急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应急装备的配备之外,市民们对于如何使用这些救命“神器”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并呼吁提供“点单式”培训。对此,消防部门及应急支援专业人员表示,相比花大价钱购买各种装备,实实在在掌握使用方法才是逃生关键。


火灾频发防烟面罩购买量提升显著


“最近这种防烟面罩的采购量确实比之前多了不少,增幅至少有20%-30%吧。”嘉定区一处专门购买劳保用品的园区内,一名店铺老板向记者透露了相关数据。


该老板坦言,以前这类产品的购买人群大部分都是酒店及一些人员比较聚集的场所单位,但最近情况有所改变,“周边居民也有一些特地来咨询的,说是想买几个放在家里备着。”


网络销售平台上,防烟面罩销量有所提升。手机截图


店铺老板坦言,这些变化很有可能和最近频繁发生的火灾有关,“大家现在自我保护意识都挺强的,花个百八十块买一个防烟面罩,万一真的遇到火灾了,就派上用场了。”


记者在多个互联网线上销售平台搜索后也发现,一些店铺的销量都较此前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防烟面罩一下子火了。“我们这款面罩月销量500单以上,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线上一家店铺的客服告诉记者。


“湿毛巾捂鼻”已无法抵御“毒烟火灾”


据统计,火灾死亡人员中高达80%是因为吸入有毒烟气窒息而亡。因此,如果不慎被困火场时,躲火避烟是关键。


“以前,我们总建议市民们采取湿毛巾捂鼻子的方式来逃生,现在,我们更建议大家使用防烟面罩。”杨浦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三科科长宋庆庆告诉记者。


原来,由于此前的房屋结构多为木质和砖瓦材料,现如今,家中使用的锂电池等电器产品越来也多,因此,火灾中的浓烟内会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湿毛巾已经无法阻挡。


“我们所说的防烟面罩其实就是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市民们在购买时务必要看清楚是否具有过滤功能。”宋庆庆向记者展示了这一救命“神器”。有别于普通的面罩,它是具有过滤装置的,以此来隔绝室外可能存在的各种有毒气体。


“一般而言,家庭使用的话,购买30分钟佩戴时长的就可以满足基本逃生了。”宋庆庆告诉记者,如果能够再配备一条灭火毯,逃生成功的概率将大幅上升。


市民对于自救产品使用多为“零基础”


那么,有了这么一个防烟面罩就能够一劳永逸,无惧火情了吗?显然不是的。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普通市民百姓对于如何使用这类较为专业的逃生自救产品基本属于“零基础”。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消防部门举办了一次消防志愿者主题活动日,现场,在面对如何使用这些逃生“神器”时,很多人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市民正在向消防人员了解如何使用防烟面罩。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这个面罩我家里也买了,但不知道怎么用。”市民柳女士在亲自体验后告诉记者,因为自家孩子在学校里参加了相关消防安全培训,学校方面也建议家长在家中配备一些应急逃生的产品,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是第一时间就买了,不过买回来就放在了家里,后面也没再怎么关心过。”柳女士坦言。


起火了再去看使用说明书?晚了!


发生火灾后,面对火势的迅速蔓延,你是牺牲宝贵的逃生时间阅读说明书?还是不管三七二一直接将面罩戴在头上?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来自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理事长严洪直言:这恰恰是存在于市民群众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严洪所在的音速志愿服务中心,会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应急支援,是一支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使命的辅助力量。


他告诉记者,在为市民提供相关自救实训和体验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市民认为,逃生产品“买了就行”“放家里就等于安全了”,殊不知,这并不是相关部门提倡大家配备家庭应急包和自救产品的初衷,“只有清楚地知道该怎么用,才是保障大家成功逃生的关键所在。”


杨浦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三科副科长李祥麟告诉记者,市民在购买防烟面罩后务必要提前了解一些佩戴的小技巧,也可以通过消防部门专业的视频演示来同步学习。


“不过,由于带有过滤性质的防烟面罩是真空包装,一旦拆开后就意味着其与空气进行了接触,是无法再放回盒中进行二次使用的。”李祥麟在提醒的同时也一再强调,“这些防烟面罩是有保质期的,过期了一定要及时更换。”


市民呼吁提供“点单式”自救培训


那么,这些在突发情况下可以自救的应急产品该如何配备呢?网上也出现了所谓的“上海家庭应急包清单”,一些销售平台甚至还推出了高品质的“整包”销售,有些价格高达千元。


“其实,家庭使用的应急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越贵越好,市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需配备。”严洪告诉记者,例如,住在一楼的居民,就不必非要一味地追求“逃生绳”。


所谓的家庭应急包五花八门,价格各异。手机截图


在鼓励更多市民主动了解的同时,不少人也坦言,希望消防部门或社区等组织培训,进行实战演练,让更多人真正掌握逃生的本领。


“我经常参加的就是火灾逃生演习,大部分都是拿着毛巾捂住嘴巴往外冲。”一位居民坦言,希望能再增加一些更实用的技巧,以此应对较高楼层的突发事件。


对此,严洪也表示,如今,不少市民其实都有着比较强的学习意愿,而火灾或者其他一些应急场合下的逃生,也应该要打破以往“应知”的初级阶段,更多地是要让市民群众转变为“应会”。目前,其就已经接到了十多个来自市区街道的邀约,希望能够为辖区的居民进行实训,提供体验。


家长正在鼓励孩子体验高楼缓降。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当各种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往往是没有‘再来一次’的可能的。”严洪也鼓励广大市民群众,不要把逃生演练当作儿戏,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权威部门开展的各种不同模拟场景下的实训和体验,“其实,这就是为大家提供了一次‘试错’的机会,让人们认清错误的动作,从而去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


此外,也有一些市民提出了“点单式”自救培训,“比如,防烟面罩怎么佩戴?假如家里油锅起火了要用哪种东西来灭?万一用到逃生绳,那种专业的绳结该怎么打?”这些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毛巾捂鼻”逃生演练可以解决的。


记者也从消防部门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变,针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其也在通过各大院校、商场、社区等,努力培养更多的消防志愿者,以“一人带多人”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掌握不同的自救技能,了解逃生时的必要常识。


作为应急辅助力量的志愿者,严洪也建议这些有意愿的市民,不妨多去社区或者居委、街道,主动提出相应的应急培训需求,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来提供专业且更具有普及性的应急逃生实训和体验。


头图为消防人员正在普及如何正确佩戴防烟面罩。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摄 影:包璐影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