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岗变形记”系列报道之一:南市水厂加药工不再挥汗跑现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4-07-15 13:28

摘要: 智慧水厂建设的最新成果——PAM无人作业正在发挥能效,加药工不再挥汗如雨跑现场的愿景成为现实。

头图:南市水厂PAM无人作业运行后,现场师傅仅需定期巡检配置缸即可。


炎炎夏日,“烤”验着上海整座城市的耐热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保护技术的升级,一些曾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岗位或涉高温环节,如今正在逐步“退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力推动作业环境安全性、人性化和友好度不断提升,一线劳动者的职业体面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报曾于2022年走访上海城投水务集团南市水厂(以下简称“南厂”),采写有关“南厂职工创新技改,助力高温岗位逐步‘退热’”的报道。两年过去,智慧水厂建设的最新成果——PAM无人作业正在发挥能效,加药工不再挥汗如雨跑现场的愿景成为现实。


传统模式

扛抬搬挪,夏季满身汗


PAM——聚丙烯酰胺,是南厂在对水质进行深度处理中投放的一种化学药剂,能起到很好的助凝作用。现任运行值班长的郑文友已在南厂工作二十余年,是最早一批参与PAM作业的加药工。他告诉记者,一袋PAM粉包重达25千克,每完成一次收料、存储和配置,都是相当折腾的经历。


“粉包从外运到加药楼门口后,首先需要人工搬卸下来,因为楼里没有电梯,就需要我们通过行车吊装到二楼(相当于普通民用楼的三四层高),最后人工破袋,倒入料仓。运行过程中我们还要每两小时上二楼现场巡检,查看PAM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药剂浓度是否合格,来确保水质安全。”


传统模式加药时,南厂职工郑文友须手提25千克一袋的药剂走完七八级台阶,完成PAM人工投放的最后一步。摄影/唐鑫生


记者也在现场走了一遍原来的PAM搬运动线,虽然其中七八成可靠机械代劳,但不少的“一小步”衔接环节,都需要加药工自己来扛抬搬挪,相当费体力。“说起来我们是在室内作业,但加药楼并未装置冷气设备,夏天楼内闷热异常,可能还要比室外高个七八度呢。上下跑一圈,全身大汗淋漓。”郑文友笑着说道。


创新团队

研发“PAM无人作业”


除了重、苦、累以及全身难耐的燥热外,在“智南优创”工作室成员、生产科李颖琛看来,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还有其他的安全生产隐患,“比如铲板上堆叠的药包是通过行车吊至二楼,过程中需要两名员工上下协同作业,行车起吊的过程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人工破袋时,加药工即便戴上护目镜和口罩,也无法完全避免和扬起的PAM粉尘直接接触,长期作业极不利于身心健康。”


南厂“智南优创”工作室成员、生产科李颖琛(左一)和运行值班长郑文友


为此,四年前团队成员一起开始了“PAM无人作业”的创新课题。记者曾在2022年报道创新团队研发的“PAM在线黏度计”发明,该项创新可以帮助运行人员在中控室就能时时掌握药剂的配置情况,有效减少夏季加药工往返跑现场巡检的频次。而现如今,整个“PAM无人作业”打通了全链条。


南市水厂加药楼一层PAM无人作业现场。


记者在加药楼一楼看到,从场外运抵现场的PAM粉包被卸下后,由传输带被逐一放入智能立体货架系统中。在传输过程中,每个药包都会经过集成了扫码和称重功能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准确地读取药包信息并进行称重,记录的信息会被即时存储到管理系统中。当二楼加药间配制缸内缺少粉剂时,机械手臂在接到指令后,从货架上精准抓取,并在指定平台上进行破包。


那么,在一楼已被破包的粉剂是如何精准抵达二楼加药间的配置缸呢?团队成员的解决方案是用一条百米长的软管道将两个容器连接,借由配置缸内嵌的吸粉装置,粉剂自下而上走全密闭通道,不造成丁点的外泄。


面向未来

一人多岗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这条PAM无人作业生产线已运行了一年多,解决了药剂从收料、存储到配置、巡检等各环节的安全生产问题,并最大程度照顾到了作业者的身心健康。而对此获益最大、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场的师傅们。


从过去2至3天就进行一次破袋倒粉作业,每次5至6袋粉包,外加高频次的巡检任务,现如今大幅度摆脱重复性的重体力劳动,工作环境亦大大改善,师傅们聊起工作上的舒心,笑容写在脸上,自言有信心能干到退休了。


这个夏天,南厂的加药工作智慧化升级,作业者挥汗如雨往返跑现场的历史被正式终结。据介绍,从进料入库到破袋进粉只需要一名员工现场操作,通过系统自动执行。师傅的角色一方面是辅助配合操作人员,另一方面是定期巡检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即可。在南厂一人多岗的人力资源配置下,师傅们还兼任污泥处理等其他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摄 影:刘振思
摄 像:刘振思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