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上关于流感的信息层出不穷,甚至有自媒体宣称“上海已进入流感爆发期”,在一些社群中不少市民都表达了对此的担忧。上海真的出现了流感爆发了吗?劳动报记者向多家本市知名三甲综合医院问询获悉,这些医院目前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平稳,流感检出率略有增加但并不明显。上海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上海流感呈零星散发态势,预计12月中下旬起发病人数可能进入高峰。
发热门诊病人未现明显增加
“我们发热门诊这一周病人和之前相比没有增加,昨天我刚去巡查过,白天几乎病人很少。”上海某顶尖三甲综合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数据来看,目前肯定没有爆发迹象。另一家大三甲医院门诊负责人则表示,最近发热病人数量略有一点增加,总体情况很平稳,流感检出率处于缓慢增加的状态。还有一家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透露,近一周甲流检出率约为10%,与往年同期相比差不多。“和流感相比,气温波动引发的心脑血管病人倒是增加明显。”
上海市疾控中心据此回应称,当前上海流感呈零星散发态势,主要影响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随着本市气温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陆续进入流感季,本市预计在12月中下旬到1月初可能进入高峰。
而来自中疾控的最新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占比5.5%,甲型H3N2亚型占主导,占比超95%,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处于少量流行状态。
预防很重要,打疫苗还来得及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流感病毒潜伏期为1-4天,多为2天。感染流感病毒后多数患者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和心脏损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老年人、小于5岁的儿童、慢病患者、孕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易发生重症。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公布的2025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近期监测到的H3N2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和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等)均保持高度敏感,现有抗流感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尽管发病高峰还没到来,但老人、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预防很重要。专家建议,预防流感可服用奥司他韦(达菲),一旦感染流感后,早期服用聚合酶抑制剂(速福达)和达菲都是比较有效的治疗用药。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已配置了速福达和达菲,同时也可以开展流感快检,市民可以就近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检测配药,不必都挤到三甲大医院。
现在打流感疫苗还来得及吗?专家指出,每年9-11月是最佳接种期,现在补种还不晚。对于有慢性病的人群而言,不必担心“能不能打”,这类人反而是最需要接种的重点人群。瑞金医院表示,无论三价还是四价流感疫苗,H3N2毒株均包含在内,预防效果是一样的。
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也是这一时期婴幼儿和老年人高发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表示,RSV的流行季节在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南方地区因高温湿润环境全年流行,冬季或潮湿雨季为感染高峰。针对RSV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上海市疾控中心介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勤洗手、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老人、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家人出现症状时需佩戴口罩并保持距离等。曹清介绍,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长效单克隆抗体(简称RSV单抗),也能够起到预防作用。目前,上海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接种。
寒潮来袭,体弱者如何防病?
从11月17日起寒潮来袭,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将进入高发期,如何科学应对?由市卫健委等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承办的“上海健康播报”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广大市民做好科学“三防”,健康过秋冬。
精准保暖,这些部位要“防寒”
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要特别防护:颈部受凉易致头痛、肩颈僵硬,早晚可戴围巾保暖;腹部受寒易引发腹泻,可穿高腰款式的下装,寒冷时也可在内衣外面贴上暖宝宝;脚踝受凉易致感冒、关节痛,天冷时不要露脚踝,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肩部受凉易诱发肩周炎,可穿防风外套或戴薄款护肩;膝盖怕冷,会让一些人的“老寒腿”加剧疼痛,天冷时可穿加绒打底裤,运动时戴护膝,避免久蹲,减少膝盖压力;腰部受寒可能导致腰酸乏力,可穿收腰外套或系宽腰带,久坐后用手搓热后腰。
细节入手,日常生活要“防感”
当前正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主动戒烟,同时也要减少家庭油烟刺激;及时关注气温变化,降温要适时添衣,早晚的温度较低,外出时别忘了带好外套、围巾等防风防寒;每天多饮温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豆制品等,增强免疫力。此外,可根据医生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自我管理,特殊人群要“防病”
“三高”等慢病人群,此时节更要做好健康管理,牢记“三防”:一防血压波动,如有头晕、头痛或血压突然升高,及时就诊;二防血糖变化,糖尿病患者容易因饮食增加、运动量减少而导致血糖升高,适当增加室内活动,注意监测血糖水平;三防血脂异常,天冷容易管不住嘴,暴饮暴食等容易升高血脂,要做到饮食有节,科学进补。
同时,寒冷天气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卒中等问题。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一定要避免寒冷刺激,及时纾解不良情绪;饮食清淡,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运动习惯,老年人可适当步行,试试太极拳、木兰操等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头图为上海一家医院门口等候的人群。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