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孩子秋游了吗?去哪里?”金秋时节,秋游成为家长群里的热门话题。作为每学期一次的春游、秋游活动,普遍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期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幼儿园的秋游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让人惊喜的同时也有些“槽点”。如何让秋游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不是匆匆打卡走过场,值得思考。
惊喜:秋游范围越来越广,花样也在增多
“我们学校秋游要去共青森林公园,听起来很不错。”“我们老师通知去海昌公园”……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家长们都在家长群里热络地交流秋游。家长唐女士告诉记者,全家人都很重视家里小朋友的秋游活动。“虽然大班了,但是第一次秋游,之前因为疫情都没能去。”唐女士说,她给孩子准备了水果、零食、还去网上找了攻略,看哪些玩具最适合秋游携带。“孩子也特别期待,每天都要问我一遍,还有几天去秋游。”
春游、秋游是中小学生幼儿园每年最期待的活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秋游的范围越来越广了,不再局限于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老三样”,很多博物馆、科技场所等都成为秋游新选择。“我们幼儿园秋游去了嘉定汽车博物馆,小朋友很喜欢,参观结束后,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在博物馆附近的公园野餐。”家长柳先生说。
还有学校将秋游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比如,平凉路第四小学就带着同学们前往农业科普创新实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了解农作物生长、动物喂养等知识的同时,还一起动手碾米、和农民伯伯们学习如何种菜;武宁路小学的五年级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普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三天的学农实践活动,学习整理内务、急救知识、包馄饨、拔红薯等等,锻炼了生活自主能力,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秋游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我认为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朱晶晶长期从事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研究,她认为,将博物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引入秋游范围,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扩大知识面,通过这样的亲身参与和感受,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文化、劳动精神等,促进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槽点:坐车比游玩时间长,部分幼儿园还要求家长陪同
“期待了那么久的秋游,结果路上时间太久了,到了地方没玩一会儿,就要回来了。”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女儿就读的幼儿园这次秋游安排在浦东季高兔窝窝亲子园,8点钟从幼儿园乘坐大巴,遭遇早高峰一路堵,快10点钟才到乐园,不到下午2点,又开始集合,坐车返回幼儿园。“秋游一天,半天在大巴车上度过。到了乐园,发现好多幼儿园在这里秋游,人山人海,和想象中的秋游不太一样。”李女士吐槽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这样舟车劳顿,大把时间花在路上的秋游还真不少。比如,有奉贤的学校将秋游安排在了嘉定,还有学校在杨浦,秋游安排在闵行宝燕乐园,也有幼儿园将孩子们安排在游乐园,家长发现不但门票不菲,游乐设施有身高限制,能玩的没几个。
此外,还有不少幼儿园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要求家长陪同。“我们幼儿园通知去浦东的一个VR体验馆,还要求家长陪同。老师说,这是亲子活动。”家长王先生十分不解,既然选择了室内游览,那应该是管理比较方便,为何还一定要家长陪同?“我们是双职工,平时没有老人带,如果要陪孩子去秋游,就得向单位请假,不让孩子去秋游吧,又觉得孩子会失望,真的是左右为难。”
建议:秋游也可以更日常,身边资源要用好
对于家长这些烦恼,朱晶晶副教授也深有体会。“秋游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大自然接触,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独立性、抗挫力、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好的活动。”她认为,秋游在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便捷性、家长合理参与、安全可控等。“比如,可以选择距离较近的地方,降低孩子和家长的疲劳感,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活动。另外鼓励家长参与秋游,但不要强制家长全程陪同。”朱晶晶建议,可以安排家委会的家长,或者招募有时间的家长作为志愿者,自愿参加到秋游的志愿服务。
“秋游不是匆匆打卡就行了。”在朱晶晶看来,秋游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主题,满足孩子发展特点和需求。老师可以提前为孩子们介绍相关知识,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参观的地方,秋游结束之后,也应该进行反馈和总结,让孩子们分享感受和经验,这也有助于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此外,朱晶晶还建议,老师们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将类似秋游的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比如,带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园,安排孩子进行小型田野调查和观察活动,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采集叶子或昆虫,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还可以带孩子们到社区进行探索,帮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社区文化、风俗和历史等。
“现在,家长们也喜欢周末带孩子们去露营,其实也可以结合这些活动做一些大自然探索。”朱晶晶建议,家长们可以带上放大镜、望远镜等,一同观察植物、昆虫、鸟类等,也可以用树叶、石子等在草地上创造一个临时的“自然美术馆”,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游戏和运动。
“在亲近大自然中,孩子们会收获快乐和知识。”朱晶晶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利用好身边资源,将接触大自然、社区等融入日常,才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