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总工会发布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用人单位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其中,“除个人基本信息外,不得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引发高度关注。据报道,“三八”妇女节前后,多地工会都发布了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均提到用人单位不得询问女性求职者婚育情况。
“结婚了吗?”“打算什么时候生小孩?”“打算要二胎吗?”……很多女性求职时,总要被用人单位盘问“生育户口”。明明工作能力不比男性差,却可能因婚育状况被拒之门外。为了让女性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从国家到地方也出台了多项具体规定。但一些企业就算不敢赤裸裸也在暗戳戳搞歧视。比如拐弯抹角地打听家庭情况或是接收女性简历但只录用男性等。《2025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遭遇最多的职场不公现象就是“求职中被问婚育”,该现象占比超六成。婚育问题,依然是女性求职就业中的拦路虎。
企业揪着女性的婚育状况不放,其实是在打自己的算盘。有的企业觉得女性生育“耽误”时间和精力,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招女性进来会在无形中增加用工成本;有的抱有传统性别分工观念,认为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就要花更多时间承担育儿工作和家庭事务,不利于开展工作;甚至有的是纯粹偏见,认为女性在工作上不如男性。不管是未婚、已婚未育还是已婚已育,企业都能从女性身上挑出刺来。在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力度不够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更愿意筛掉女性求职者,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顾及成本可以理解,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置社会利益于不顾。女性生育,不仅是给小家庭做贡献,更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做贡献;生育成本不仅需要家庭负担,更需要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企业摘掉对女性婚育问题的有色眼镜,在用人时不搞性别歧视,是依法依规行事,也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婚育与否跟女性工作能力强弱毫无关系,尊重女性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贡献,是在帮企业揽才,也将展现企业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大格局,帮其赢得好名声。
不得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不只是不在面试中口头询问,职位展示中的附加条件、线上信息的收集、笔试中的旁敲侧击等等都不应该被允许。工会发函之后,监督要跟上,惩处要有力。堵住歧视的口、管住歧视的手,搬走女性求职中的“婚育”拦路虎,女性就业才会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