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3岁的少年在一次车祸中,颅内大面积出血,手术后依然昏迷状态,在转入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系统规范专业的治疗,13岁男孩入院时原本插着鼻饲管,他一步步恢复到清醒状态,再到手脚有知觉,进而自己进食,最后成功康复出院,如今已经恢复正常上学。这是康复医学科的吴毅教授向记者讲述的众多在康复医学科成功的案例之一。作为上海市工匠,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教授,吴毅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一直坚持让失语者成朗读者,让患者逐步告别轮椅,重新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用医术让病患重新恢复身体功能,这是吴毅在职业生涯里最大的前进动力。
一周七天行程排满
从病房到线上从不停歇
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吴毅正在华山医院东院看门诊,原定可以在10点半结束的会诊,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一直在延后。快到中午,吴毅才能抽出一点时间和记者聊上几句。对于吴毅来说,这样的忙碌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上午看门诊,下午查病房,中午12:15开始和医生们一起进行病理讨论。一个半小时讨论结束后便无缝衔接到病房的探视。”吴毅告诉记者,周六和周日,他们还会在腾讯会议上召开在线的讨论交流,对一周以来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在线指导。此外,逢周二和周四,华山医院举行的专家讲座,吴毅也会进行分享,一周七天,吴毅的行程几乎是被塞满的。
而在门诊病房前,大量推着轮椅的病人在焦急地等待着,很大一部分病人来自外地,他们都是慕名而来。面对复杂的病情和病患的焦躁情绪,吴毅和团队总会一起做好最专业的治疗以及人性化的安抚。
“医者父母心”
用温暖驱赶绝望
吴毅常说一句“医者父母心”,他希望自己能用温暖驱赶绝望,不仅治人病,更在医心。
在其看来,康复医学科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科室,而他本人就是一个异常有耐心的人,他凭着耐心和爱心成为了众多患者的贴心人。吴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这些患者都因病、因伤而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些患者认知能力障碍,不认识人;有些瘫痪在床,行动困难;有些吃饭、饮水呛咳,肺炎不断;有些言语含混模糊,沟通困难,还有些患者连大小便功能也出现了问题。这些患者有拿拐杖、坐轮椅来就诊的,有些甚至抬着担架来就诊的,不幸的遭遇很容易令他们丧失信心。这个时候,吴毅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非常耐心地给患者和家属解释,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行动能力减弱、动作缓慢来就诊。吴毅在听取患者病情后,给患者实施了运动步行能力评定、步态分析等一系列精确康复评定,又经过脑部MRI检查,显示患者还合并有多发性脑梗死,又会同神经内科专家一起会诊,最终精准诊断为帕金森病、脑梗死;二种病因导致患者双下肢无力,行走时步态异常。
吴毅将康复治疗学和神经病因学理论相结合,针对患者特殊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精准康复,康复治疗结合针对性药物的治疗方案。一个月后,患者因为受损的行走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之后这位患者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还充满自信地随团旅游国内,过上了和正常人一样的悠闲日子。
教学到科普
做康复知识和理念的传播者
除了在医院担任治疗工作,吴毅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系主任。从教学到科普,吴毅一直致力于康复知识和理念的传播。他主持复旦大学康复医学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工作,参与编写多本优秀的康复医学教材及科普书籍,主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学科示范案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院中享有盛名,被誉为“规培复习必备的一本书”。
此外,针对目前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人员,康复知识匮乏和不足,吴毅有针对性地在2019年主编出版《社区康复适宜技术》,提供给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学习,也为社区康复培训提供了针对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