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办夜校,团结、教育工人群众,这是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大“法宝”。
夜校表面教授识字、算术,实则以革命文化启蒙为核心内容。夜校活动常设在车间下班后,由受过训练的读报员带头宣讲抗战动态,许多工人通过这些组织成为积极分子,最终发展为地下党员。
1940年初,毛泽东了解到上海举办工人夜校的情况后高兴地说,在敌伪统治地区,一个工厂举办一所夜校,组织几百工人读书,学文化、求进步,就等于办了一个工会。夜校工作值得提倡和推广,要继续办好它。
开办夜校占领文化思想阵地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在工人中进行教育工作。从建立时起,上海党组织就把工人夜校作为对工人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载体。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原来的夜校都停止教学,投入救亡活动。直到上海陷入“孤岛”时期,职工夜校才得以恢复、发展,成为工人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同敌伪的毒化、奴化教育作斗争的重要阵地。
据统计,从1938年开始,上海举办的各类职工夜校有二三百所,就读的职工有数万人之多,这些职工又将受到的教育传播到周围群众中去,影响的范围就更大了。
夜校教师帮女工料理家务
“孤岛”时期,上海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中共江苏省委要求动员工人回到生产中去,既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又增强抗日救亡的力量,并要求党员与积极分子深入工厂,开展对工人的教育。
中共地下党员顾励(顾莲英)趁新怡和纱厂招收新工人之机,进入布机间当工人。她曾在女青年会女工夜校读过书,参与过社团活动。进入工厂后,她与7名女工同住厂外集体宿舍,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始在宿舍地铺上给女工上识字课、讲抗日道理。渐渐地,其他女工也闻讯前来,读书人数增加到20多人。此时,怡和厂中共地下党支部认为,秘密上课非长久之计,需争取合法化,让厂方同意在厂内办夜校。经与中国大班王子宿接洽,最终得到同意,厂方还拨给一个小仓库作为教室。
当时,工人学文化的热情很高,他们将仓库粉刷一新,从家里搬来旧桌凳当课桌椅,教师队伍也随之扩大。但工厂办校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课堂坐满学生,后来人数逐渐减少,有时仅剩下两三人。原来,工人一天辛劳劳动后已疲惫不堪,回家还要洗衣、烧饭、照顾孩子,部分工人还因家人反对无法上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主动到这些女工家里帮助料理家务,女工及其家属深受感动,许多女工又重新回到课堂。
夜校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组织课外活动,教唱抗战救亡歌曲,这一活动最受工人欢迎,一时,全厂工人都会唱几首抗日歌曲,夜校声誉大振,参加读书的工人也越来越多。教师们无私为工人服务的精神,也深深激励着工人学习。
在共产党支部和工人的支持下,怡和纱厂这所夜校越办越活跃。夜校学生还排演了短剧《十字街头》和自编剧《阿英》,先后到沪东公社、女青年会演出,既宣传了工人受压迫的生活现状,也为夜校筹集了经费。演出过程中,夜校还争取到中国高级职员的支持,大班王子宿和布厂领班等人都买票观看。怡和纱厂女工夜校,从在宿舍地铺上课,到在厂内小仓库设立教室,最终发展为拥有6个课堂的厂校,培养了一大批积极分子。
识字课上“借题发挥”
工人夜校既教工人读书识字,又给工人讲时事,讲政治,帮其拓宽眼界,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受到教育的工人成为工运和爱国救亡运动的生力军。工人夜校成为革命力量的摇篮,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力量的教育基地。
1940年,日商大康纱厂打起“中日文化沟通”的招牌,要厂里的副领班、书记工学习日文,以此进行奴化教育。大康纱厂地下党支部抓住这一机会,让布机副领班、共产党员余敬成向日本厂主提出办职工夜校的建议,理由是“学日语没有中文基础难以学会,若先学中文再学日语,工人识了字,厂里出布告工人一看就明白”。日本人认为有理,居然同意了,还让余敬成担任校长。
1940年下半年,大康纱厂工人夜校便以合法形式办起来了。当时夜校有学生一百四五十人,分初、中、高三个班级,四个月为一个学期。教材表面上采用“国定教科书”,讲课时却不照本宣读,而是借题发挥。比如,讲解“贫”“富”二字含义时,分析贫富产生的根源,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上历史课时,会讲述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故事,以此激发工人的抗日爱国思想,向工人宣传革命真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沪西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三和里、曹家渡康福里和杨树浦等地女工夜校里。教师在教地理课时,会结合中国的地理状况,讲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目的和抗日救亡道理。这样的课堂,既教了工人文化,又提高了他们抗日救亡的积极性。
在老怡和纱厂,教师结合识字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宣传抗日救国,在教一到十的时,以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二七大罢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做引线,激发了工人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抗日斗志。
许多工人在夜校学到文化知识和抗日救亡道理后,在工厂里当上了“小先生”,把学到的内容传授给其他工人。在沪西三和里和曹家渡康福里女工夜校读书的学员中,有不少是日商日华三、四厂的青年女工。正是她们,在夜校读书期间提高了觉悟,团结其他工人在厂里开展了“磨洋工”斗争。
“孤岛”时期各种形式职工夜校的建立与发展,是工人运动在特殊环境下开展活动的重要方式。它在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向职工进行抗日救亡教育、抵制日本侵略者奴化与毒化活动、发展和积蓄革命力量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