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菜”36小时抵达上海市民餐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5-11-17 16:12

摘要: 订单稳了、销量好了,农民的钱包也更“鼓了”。

近日,在海拔1800米的云南曲靖陆良县,一车车凌晨采摘的新鲜生菜正驶下高原一路奔向全国。为了让消费者们在秋冬时节仍能够吃上一口汁水饱满、鲜脆安全的蔬菜,小象超市“锁鲜人”跋涉千里赴高原寻鲜,探索出“源头直采、品控前置”的供给新模式,并率先在产销全流程引入推广国际领先的控温锁鲜技术,将“高原菜”送上更多家庭餐桌。


上海静安区的梁阿姨这两天又为家人下单了这款云南高原菜。“我们上海人很喜欢吃生菜,耗油生菜、生菜沙拉,都是常吃的,之前还有上海餐厅卖过188元一份的生菜,成了段子。最近我发现小象超市上这款生菜是高原菜热卖榜第一名,买回来尝了下真不错,价格还实惠。”梁阿姨说,一开始她以为这款生菜是附近种植的,一看产地竟然来自云南高原,她很好奇运输过程中是怎么保证“锁鲜”的。


每天凌晨,曲靖大棚里的收菜人就割下一排排蔬菜,赶在天亮之前避光贮存。最终,36小时,近2200 公里,全程控温4摄氏度,高原上的生菜从云南地头直达了上海餐桌。“80后”采购员龙姐知道,这条满腿是泥的控温锁鲜之路,小象超市高原菜团队跑了足足三年。


叶菜是生鲜里最难啃的骨头,稍遇温度变化即发黄变味,难以经受长距离运输损耗。小象超市以“反向供应”的寻鲜理念远赴高原,与当地合作建设直采基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并长期派驻品控人员驻扎产地进行全流程品质监督;采购端则结合市场波动、借助算法动态调整采购策略,同时严格溯源客诉,最终形成“品控-采购-客服”三位一体的前置质控体系,将品质把关的动作充分前置,并贯穿始终。


好菜找到了,如何让它们跋涉千里后仍然保持鲜嫩,同时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泡水”增重、易腐烂等难题?


据了解,小象超市于行业内首次在产销两端均大规模引入“控温锁鲜”技术。通过源头端的真空预冷,30分钟内将刚采摘的蔬菜从室温降至4摄氏度,让细胞瞬间进入休眠状态锁住水分和营养。同时,运输全程温控可视化管理,每个运输箱内配备温度记录仪,保证全程低温,品控验货时,如果发现温度波动超过设定阈值,即便已运输上千公里也会直接拒收。


订单稳了、销量好了,农民的钱包也更“鼓了”。小象超市与高原乡镇联合推进产销一体化,拓展“高原菜”上行通道,也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控温锁鲜”等科技手段作为全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形成了区域示范效应。


截至目前,小象超市通过持续的源头寻鲜和控温锁鲜等技术,已建立起覆盖云南、新疆、湖北、广东、山东等多个产区的“鲜菜地标矩阵”,服务消费者四季尝鲜,丰富居民餐桌。


头图为收菜人凌晨在大棚里劳作。摄影 安舜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