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考古重现抗战烈士面容与“来路”!这场展览藏着英烈“回家”的密码

分子考古重现抗战烈士面容与“来路”!这场展览藏着英烈“回家”的密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2025-10-20 17:11

“我们说烈士‘铮铮铁骨’可能不是一个形容,而是事实。”

DNA鉴定让多位无名烈士重获姓名,锶同位素分析勾勒出烈士生活的足迹,病理创伤鉴定还原战场的残酷,颅面复原技术让烈士的面容再度清晰……


10月20日,“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烈士遗骸发掘与分子考古成果为基础,通过362件珍贵展品与创新展陈,再现牺牲于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的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展览现场盘模型等比例复原南村烈士墓发掘场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展览第一单元“青山埋忠骨”以一场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为主线,展现埋葬在方山县的一批普通战士在抗日战场上的成长与牺牲;“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让观众得以“触摸”43位烈士的生命历程。第二单元“捐躯赴国难”再现肃宁雪村突围战中军民共赴国难的悲壮历史。第三单元“丹心照归途”讲述全椒百姓三代人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的感人故事。第四单元“精神励后人”展示了分子考古的原理与意义,并以艺术展项与互动体验引导观众在静默中缅怀,在思考中传承。


“南村烈士体质档案”展现了科技复原的烈士面容和烈士骸骨呈现出的病理现象。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本次展览将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的前沿学术成果系统运用于历史展示。2015年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带领团队通过DNA鉴定、同位素鉴定、颅面复原等技术,挖掘烈士生前经历,为烈士寻亲。


文少卿团队至今已完成了1600位烈士遗骸的DNA鉴定,但其中只有100多位烈士成功找到了家人。他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一方面让烈士后代知道,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找到他们的亲人;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位位烈士生前的经历,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我们说烈士‘铮铮铁骨’可能不是一个形容,而是事实。”文少卿介绍,团队在大量烈士的遗骸中发现了子弹留下的铁屑,还有因为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截肢的痕迹;通过同位素鉴定和同位素鉴定,发现烈士们面临日军的封锁,缺食少药,只能以小米和豆类为主食,“小米加步枪”也并不是一个比喻。


分子考古为烈士寻亲的原理。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据了解,展览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展”的首展,目前已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将展出至12月21日,期间将配套开展专题导览、科普讲座与线上展示等活动。


头图为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