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负着上海千万职工的重托和期望,中国工会十八大上海代表团7日抵达北京。进入驻地后,他们互相交流起工会工作经验和遇到的困惑,交流起职工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制造、建筑等行业,“产改”“高技能人才”是行业代表们最为关注的热词,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带来意见和建议。
让高技能人才圆更高学历梦
高技能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超、继续求学意愿强烈,在职硕士招生计划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他们以统一入学标准与全日制大学生同台竞技全国统一硕士考试明显处于劣势。
朱兆开代表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市机电工会主席朱兆开代表建议,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研究生教育通道。以“类型+层次”的形式搭建职业教育体系,即将职业教育划分为:职业初等教育、职业中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专科、本科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层次)。推行“宽进严出”的升学方式,加快拓宽高技能人才的在职专业硕士学历提升通道,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计划中能够确定相应比例或采取单独考试的办法增加“技能元素”。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培训
当前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着年龄结构老龄化、人员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影响了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中建八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于金伟代表建议,创新建筑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形式,在全国探索建立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建筑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落实企业建筑工人职业培训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制定建筑工人培养计划和培训制度,充分依托施工现场资源,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购买社会培训服务、新型学徒制等多种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专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建筑业工人职业培训,构建与企业培训互为补充的培训网络。
加强人工智能课程布局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华子恺代表长期从事智能制造研究工作。他建议加强人工智能(AI)在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中的布局,加速中国制造业工人由“工”变“匠”。以工匠学院为切入点,在制造类教育培训中加入人工智能类课程与应用场景内容,使参培参训的产业工人群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熟悉了解、形成概念、掌握初步的应用。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切入点,遴选制造业相关的劳模工作室,率先开展高级技术人才的技能知识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试点,建立AI模型与经验总结,形成示范案例向产业推广。以大专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为切入点,设立“研究机构-AI企业-劳模工作室”的合作项目,打通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高级技术专家经验方法模型构建到商业化软件开发与行业应用的通道。
不拘一格培养技能人才
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电焊工魏钧代表认为,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是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建议放宽技能等级认定的工作年限限制,建议针对技能确实精湛、业绩突出的一线青年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晋升时,在工作年限方面放宽相关要求,这样既能够给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快速成长通道,也能达到激励青年人投身一线技能岗位的效果。
魏钧代表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整车制造工程部试制车身技师徐澳门代表提到,一线技师的职业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在从事基层的技术性工作,这使得这一行业的吸引力降低。他建议,加强对于一线技师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掌握更多新技术、将技术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技师、工程师“跨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