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城市,有多少条“人民路”,就有多少种城市的记忆。上海“人民路”,就是一条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中的马路。在许多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上海人、尤其是老南市人的心里,这条路上几乎装满了几代人的成长回忆。
知道人民路的人,大多也是知道11路的。这是一条名满全城的电车环线,穿过四道城门,沿着一道百年前的壕沟遗迹缓缓而行,把老城厢围成一个圆圈。
2019年早秋时节,人民路1号童涵春堂风霜依旧、容颜不改,宝带弄旧改拆迁宣传横幅迎风招展,11路超级电容车穿城而过。在其身后,老城隍庙、上海老街繁华喧嚣如常;远处,外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光芒四射。时光交错,昨天的故事与今天的主角在此擦肩而过。
乘上11路,玩遍老城厢(请戳视频)
家国70年,人民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一条“永不延伸”的电车线
早上5点20分,11路驾驶员干国兴在老西门终点站做着开车前的准备。近几个月来,他比以往要来得更早一些。已经59岁的他,明年就将退休。不舍的,有他从事一辈子的工作,还有对人民路的情结。
干国兴每天在11路上迎来送往
11路公交线路是环路,半条人民路、半条中华路。自1962年环路正式命名为11路以来,线路走向和站点几乎没有什么大变更,人称“永不延伸”的线路。
人民路是一条半圆形的路,民国初年上海县城拆城填濠所筑,由于介于华界与法租界之间,起初被命名为法华民国路,1949年解放后改名人民路。沿途经过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路、新开河等,连接着城隍庙、豫园、古城公园等多个地标建筑和景点。
图为11路经过的人民路、中华路环线
“老师傅,今天来得蛮早嘛,慢一点,找个位子坐下来。”5点半,干国兴热情地和去古城公园早锻炼的居民打个招呼,放下刹车,缓缓驶出站点。
初秋的早晨,天有些凉意,路上车流稀少。干师傅也松弛了高峰时期行车的紧张神经,在停靠站点时,用眼睛的余梢瞄一下路边美丽的景致,感受着这座繁华大都市难得的宁静。每天开行20几圈,十年来无数圈的轮回,干师傅说,他从来没觉得烦过。
“现在我可能是11路最老的驾驶员了,2010年世博会后,11路换成了超级电容车,我是随车从其他车队调到了这里”。祖籍浙江宁波的干国兴,自父辈起就定居在上海。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时居住的老屋离老西门不远,但他却从未有机会坐一次当时的11路电车,因为家境贫寒,不舍得花上4分钱做一趟车。
缘分就是这么不期而至,如今的他天天和11路为伴,看着这一带一天天在变。外咸瓜街、会馆弄早已拆的不知踪影,宝带弄、康家弄也拉起来“二征”(指旧改第二次征询)的横幅,老上海无人不晓的十六铺有了一个时髦的新名字“南外滩”,影影憧憧的摩天大楼好像就在一夜之间破土而出。
“现在是四车道,辫子车改成了超级电容车,工作环境和老早不好比。”干国兴记得老师傅们说过的话:过去的人民路车道非常狭窄,仅容一车勉强通过,其中一段中间还横亘着民房,公交车在路上开,自行车就在一边穿来穿去,每次出车简直就是在考验车技。
“没想到我也快要退休了,时间过得真快。十年了,交关居民和我像老朋友一样,还叫的出我名字。”干国兴说,一些已经拆迁搬走的居民,每次回来正好坐到他的车时,还会叫一声“干师傅,长远勿见”,让人心里很是温暖。对于干国兴来说,开着11路走在人民路上就像在穿越历史,而他就是那个每天记录春秋的人。
阿拉窝里厢在啥地方
中午时分,11路上的乘客明显多了起来。朱兰英和老伴看着人民路沿线的房子,眼神有些迷茫。
“阿拉窝里厢在啥地方?从阿里一站下车呢?”朱兰英从小生活在人民路附近的小弄堂里,十几年前房子动迁后,就搬到市郊,过起了幸福的养老日子。前些年,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回来看看,约上几个老邻居故地重游,寻找儿时的记忆。
图为上世纪的童涵春堂一带
但是,三年前老伴生了一场大病,就再也没有出过远门。最近老伴的身体基本康复,两人就想回来看看。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间,人民路已经变得让他们迷了路,原先的房子究竟应该在哪一站下车,他们着实有些吃不准了。
在和干师傅一番沟通后,老俩口在小东门下了车。一路摸索,总算找到了原先的地方,面对眼前的高楼大厦,和几乎大变样的环境面貌,两人还是有些发懵。“原来这里是只馄饨摊,现在变咖啡店了,旧货商店也不一样了嘛,马路比老早清爽交关了。”两个人互相搀扶着,一边走,一边讨论着。
沿着方浜中路走着走着,眼前的建筑渐渐眼熟起来。青石板路面,彩绘的木匾、排门板、花格摇杆门窗撑起来的门面,屋内的老式木柜台、八仙桌,记忆中的“上海老街”终于找到了。吴良材眼镜店、老同盛、万有全腌腊店,这些百年老字号还在,甚至连他们小时候的典当行、钱币庄、茶楼、老虎灶、豆腐坊、绣庄、酒肆等也被复原出来了。
上海老街门口
就像停止的钟表,时间也在这里定格。朱阿姨的思绪飞到了小辰光:
爷叔伯伯在马路边摆个小台子走象棋,阿姨妈妈们吃好中饭要叉两圈麻将,时光缓慢又惬意。11路“辫子车”在自行车流中笃悠悠地往前挪,售票员甩一面小红旗、把车窗敲得山响。傍晚,自己和小伙伴们奔跑在弯弯绕绕的弄堂里,永远不知道过去了多少时间,只有等到家家户户开始传来饭菜香,才想到回家,一路上还在担心又要被姆妈骂。
慢悠悠兜了两个多钟头,老夫妻心满意足买好城隍庙点心,踏上了回家的路。尽管心存依恋,但远处的新家宽敞明亮,环境漂亮,已成为他们新的依恋。“交关小辰光的东西还在,这就好。”
上海跑得很快,变化日新月异。老城厢的旧日子,如今的新生活,都在朱兰英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融合
入夜,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民路亮起来了。在靠近新开河路的路口,人流熙熙攘攘,隔岸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在灯火映射下,一派魔幻的夜上海风情。
11路沿途有一条长约5公里、宽20米的“环城绿带”。所谓的“城”,就是以前的南市老城厢,而“绿带”就是一座古城公园。夜晚,11路上的乘客反而比白天更多了。这些是来自四方的游客,对于他们而言,白天没有尽兴,夜晚更不能错过。
1845年以后,英、美、法三国先后在上海县城北面和西面建立起租界,原本的城墙已日趋成为城市发展与交通的阻碍。辛亥革命前,上海的一部分士绅商贾便有拆城墙之议,碍于当时守旧派的极力反对,清政府便采取折衷办法,于1909年又开辟了尚文门(即今小西门)、振辰门(即今小北门)和福佑门(即今小东门)三座城门。正因如此,11路在人民路上的站名多以“门”命名。
11路在一圈圈往复,乘客们不时从一个个“门”下车。干国兴说,如今很多外地游客喜欢到人民路一带夜游,除了文庙、城隍庙、豫园、四明公所、上海书店旧址等,古城公园俨然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原来,古城公园作为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第一块大型绿地,在空间上占据极为特殊的位置,北侧和南侧以人民路为界,西至安仁街,南临福佑路,恰好地处豫园和外滩之间,隔江相望的则是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公园内,有丹凤楼、钱业公所、民居缩影等历史人文景点,而森林茶座、大草坪和下沉广场则为游客提供了休息活动场所。
“上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白天处处可以闻到现代化的气息;但是到了夜晚,又像一个大家闺秀。”从陕西来沪的游客李国熙很是感触。她曾在上海工作过五年,前年,回西安老家创业。这次来沪出差,依然来到最钟情的人民路怀旧。
“这里和西安很不一样,西安是一座古城,泾渭分明。但在上海,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今天白天,在豫园玩了一圈,晚上来到这里喝咖啡,身边就是历史遗迹,不远处就能看到陆家嘴夜景,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融合。”李国熙说。
夜更深了,老街上依然人声鼎沸,满足着四方来客的味蕾。11路上,干国兴依然把握着方向盘,迎来送往;朱阿姨和老伴也许已经进入了梦想,沉浸在儿时的欢乐时光;而李国熙已经在整理行囊,准备返回家乡。
抹不去的旧时光,看不尽的新“网红”。人民路上,穿越“历史之门”,无数人在这里遇见。
(部分图片来源图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