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上海的日语导游,3月6日到上海,一共需要三天。”“需要西班牙导游,陪着进行citywalk……”“求一名俄语导游,全程陪同玩上海迪士尼!”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寻找小语种导游的求助帖。
记者了解到,随着入境游游客数量的迅猛增长,入境导游的缺口也愈发暴露。如何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才?业内人士建议,可通过鼓励“外国人带外国人”、颁发临时导游证等方式来缓解燃眉之急。
小语种导游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至9月,上海市通过旅行社外联和接待的入境游客约1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10倍和5倍。入境游客数量猛增,但满足市场发展的优秀入境导游人才捉襟见肘。
“服务入境游客的导游供给不足,小语种导游尤为缺乏。”在不久前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周卫红曾指出,上海市入境导游已经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她表示,部分头部旅游企业在招募入境游领队、全陪时,不得不在全国范围进行选聘,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受接待能力的限制,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宣传中畏手畏脚,不敢加大推广力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上海市持有电子导游证的人员共有16000余名,其中全职导游有5425名,兼职导游有10630名。而根据周卫红的调研,上海目前有400多名小语种导游,占比仅2.5%。
两大原因导致人才紧缺
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上海小语种导游紧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不少高等院校取消导游专业,这在源头上削减了相关人才的培养数量。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专业副教授高静指出,作为最早设立旅游专业的高校,该校旅游专业在高峰时期,本科一年招生达60人,然而如今本科一年仅招生25人,招生规模呈下降趋势。
不仅如此,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高静介绍:“最初,旅游专业隶属于外国语学院,是旅游专业(国际导游方向),如今旅游专业归管理学院管理,更侧重于会展、新媒体等领域。”由于旅游行业的就业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因此,近年来,在上海的高校内,东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已取消了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招生。
二是旅游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小语种导游的需求和要求都提高了。
“过去的入境游客都是跟团游,一大巴车的游客一起接送。现在,在市内的景点都很少能看到旅游大巴了,基本都是小团,这样每个导游接待的游客数量就少了,人手也就更紧缺了。”高静曾在2001年兼职做过英语地接,她指出,当时入境的大团通常走统一线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讲解起来差别不大;但现在,每个小团都有定制线路,不同客源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这就对导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游必须了解本国文化和客源国的异同。而旅游专业的学生,还缺乏足够的历练,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一些熟手在疫情期间转行了,到现在还没有回归,处于观望状态。”高静说道。
业内人士建议放宽考证门槛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持续回暖,导游队伍也呈现复苏趋势。去年年底的导游考试,全国报名人数达到了31万,较2023年增长了约55%。作为考评老师,高静注意到,上海有100多位硕士、20多位博士报名,这种情况十分少见。
如何吸引更多新鲜血液补充人才队伍?高静提出,不妨适当放宽报考门槛,吸引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士从业。她表示:“根据现行政策,外国人无法考取中国的导游资格证。但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韩国人在带韩国人参观上海,我们可以扩大入境导游资格证考试范围,允许外国人执业上岗。”,
周卫红则建议,将相关考试频率从每年1次调整为每年2次,并且免费提供培训。同时,积极鼓励旅行社为新考证的入境导游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我认为还可以放宽对小语种导游的带团资质要求。对于部分小语种报考人员,在经过培训并通过旅行社内部考核和跟团实习锻炼之后,在具备接待入境旅游团能力的情况下,为其颁发临时导游资格证。”周卫红说。
不过,业内人士也坦言,受限于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的不稳定,导游淡、旺季的工作量存在天壤之别,既要能吃得了苦,也得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因此,业内人士建议,要让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时就进行职业规划,对职业风险和性质有充分的认知,为他们未来更顺利地留在行业工作打好基础。
头图为入境游客参观东方明珠。东方明珠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