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加班日益常态化,“时刻在线”让人困在系统中!委员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隐形加班日益常态化,“时刻在线”让人困在系统中!委员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2024-03-06 15:12

呼吁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

明明已经下班了,但“工作群”里消息不断,回到家中仍然疲于应付上级各种要求……这是不是很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就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


工作与生活“边界”逐渐模糊


网络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使劳动突破了时空界限,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进工作群,下班时间依然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安排工作,劳动者“休而不息”、“人在曹营心在汉”,休息权、隐私权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是数字信息技术让隐形加班日益常态化,成为“无偿加班”。前程无忧发布《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显示,84.7%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40.5%职场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不仅如此,“时刻在线”让劳动者困在工作系统中,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24小时在线,有的劳动者下班后因未及时回复信息,或没有打卡、线上开会、点赞转发等遭到批评、罚款甚至被开除。隐形加班存在法律上举证和认定困难,一定程度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


吕国泉指出,离线休息权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2016年法国在劳动法典中提出了离线权,即“断开工作网络连接从而不接受雇主指示和提供工作的权利”。欧盟2021年也发布《关于欧盟委员会离线权建议的决议》。


在他看来,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是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中维护劳动者休息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提升劳动者生活品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应有之义。


为此,吕国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他指出,2023年5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认定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加班费。在2024年1月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回应网络时代隐形加班现象,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认定为加班。国家层面应确立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法律支撑。


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需明确


不仅如此,吕国泉呼吁,要修订标准工时,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


加大数字经济背景下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方面劳动基准制度研究规范,将工时基准保障纳入劳动保障机制。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边界,针对依托网络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的岗位作出工作时限的制度性安排。将当前以工资为重点的集体协商拓展为包括工时等劳动基准在内的综合性集体协商机制,综合考虑线上加班频率、时长、工资标准、工作内容等因素酌情认定加班费。指导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列入界定、补偿离线休息权的条款,约定线上加班补偿标准。


加大监管力度为劳动者减负


吕国泉还建议,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轻松舒适网络工作环境。对用人单位隐形加班行为,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维权机制,让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无偿加班时有维权渠道。纪检监察等部门监督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防止工作群组强制使用、过度留痕、滥用排名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为基层干部和一线劳动者松绑减负。


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身心健康。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工作定额和休息时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郭娜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