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厂最缺“智慧工人”——探访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智慧工厂最缺“智慧工人”——探访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2023-02-13 14:16

智慧工厂最缺“智慧工人”——探访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元宵刚过不久,位于奉贤区四团镇的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港延锋彼欧)工厂已经一片繁忙景象,年后,其为几家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客户打造的订单只增不减,工人返岗率达95%以上。


这个诞生仅半年的新公司,以汽车保险杠生产为主要业务,搭载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势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展现出蓬勃的新生势态。


         



机器人大范围替代人工


行动敏捷、力大无穷……在该公司宽阔明亮的厂区车间里,一个个“皮肤”颜色鲜艳、不间断工作的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来到注塑机器人身旁,记者看到,它用1米多长的手臂单手轻松擒住一个两米多宽的汽车门板,一个敏捷转身,这个重家伙就完成了一个汽车外饰塑料塑性程序。


在此片区域,排列整齐的10个大家伙不知疲倦地重复指令、完成工序,整个过程不需要一个人工,一天每台完成产品超过1000件。该公司持续改进工程师蒯先生介绍,35000平方米的工厂生产区大部分都是机器代替人工,涂装线上有28台机器人24小时运作,在更精细工序上更是有数不清的智能设备配合人工运作。就连一些物料的搬运,也是由地上不断“跑来跑去”的搬运机器人完成的。


在车间里,一块块显示屏沿着每条生产流水线依次排开,在这个3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里显得颇具阵仗,对于产品的生产要求和标准都详尽地显示在屏幕上。只要在屏幕上下达指令,机器人就只需要按照指令地进行机械化操作即可。“车间生产线上智能数控设备取代了大量人工作业,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车间生产的安全性。”蒯先生说道。


在车间的中心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智慧大厅,四块大屏幕上呈现工厂的3D示意图,工厂运作的数据在这里一目了然,包括工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检测、机器人运作数据等。在监管下,一旦生产的产品出现问题,系统可根据每个环节的数据实现质量追溯,从而减少工厂耗能,改善运营状况。


工厂智慧大屏囊括全车间运行情况。受访对象供图


产线扩张,半年扩招三倍员工


记者从临港延锋彼欧总经理党一届处了解到,该公司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母公司由延锋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和法国企业合资建成,成立至今有15年时间。


去年9月,母公司跟随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发展扩张产线,从原装配基地扩张至拥有全流程、全工艺生产能力的子公司,即临港延锋彼欧。目前,临港延锋彼欧经营范围包括设计、开发、试验、制造新能源汽车外饰系统及其零部件等。


尽管智慧工厂实现了部分岗位机器代人,但随着产线扩张,仍存在相当大的用工需求。该公司人事专员徐小姐告诉记者,该公司从工厂投入使用至今,员工扩招了二到三倍,从原本总公司及兄弟子公司抽调的百余人扩张至目前的近500人,除去管理层人员及研发工程师,一线工人有300多个。据她所说,这些工人主要集中在装配与质检上,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装配的稳定性。


据四团镇总工会副主席陈钢介绍,该公司周围方圆五公里以内,新能源汽车配饰及零件公司较多,共同服务于某一国际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这位“大客户”的带动下,周围几家企业的用工量多有明显增长。


技术工人讨论订单情况与生产状况。受访对象供图


一线操作工流失大,但技术人才缺口更大


人事专员徐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子公司成立不久,招工也处于不稳定阶段。目前一线操作工占全体员工的六七成,流动性较大。“现在招工受疫情影响较小,多数人过完春节就返岗,人员有回流趋势。” 她介绍道,春节回来的操作工也有离岗的,但与新招的人相抵,都在可控范围内。究其原因,她解释道,因为一线操作工门槛低,公司也整体呈现出“不缺工”状态,所以公司并不担心这一块的招工问题。


但让他们感到棘手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学历在中专及大专以上的技术工人也很难招,既有相对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具一线作业经验、还懂得一点数字化知识的技术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类员工进入工厂后主要从工艺员、维修员等岗位做起,同时也是作为班组长的人才储备。


“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至少要一年时间,一般来说技术工流动性较小,我们公司需求量增加,短时间难招到这么多人,技术工缺工也是比较普遍的状况。” 徐小姐说道,即使难,也要继续在这上面花心思,这是市场的大趋势。


为应对这些情况,公司打算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还是从内部培训为主,依靠公司总部相对成熟的培训系统以及兄弟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带教,从现有的人员中选出有发展潜能的人才作为储备;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校招途径有所突破。


“2023年,准备等到七月份校招,到专业学校里招聘一批应届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她坦言,工厂的升级换代对技术工的需求更高,未来的智慧工厂也是智慧工人、甚至智慧工程师的天下,这是企业与工人共同遇到的难题。

摄 影:展翔

摄 像:展翔,陈恒杨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