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首创“妈妈岗”的广东省再出新动作,珠海市人社局和妇联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鼓励各区开展“妈妈岗”专场招聘会,企业开发“妈妈岗”岗位及提供技能培训,并对相关企业最高给予30万元的奖补,引发全网关注。
2023年以来,探索推行“妈妈岗”、关注生育女性就业的地方越来越多。随着“妈妈岗”的推广,与之相关的问题日益显现。“妈妈岗缓解妈妈们的就业焦虑了吗”“超八成全职妈妈打算再就业”等微博话题也引发了网民热议。那么,上海有没有推行“妈妈岗”?情况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柔性设岗为“妈妈”解忧
“妈妈岗”顾名思义,是为方便育儿的职业女性专门设置的岗位,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友好,让女性实现带娃、上班两不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出于安全感、实现自我价值、不与社会脱节乃至家庭整体经济需求,渴望重回职场,但她们事业的重启之路,并不顺畅。
“不是很多,挺难找的。”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一位就业指导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上海的线下实体企业,要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妈妈岗”并不容易。“每年能成功入职的全职妈妈少之又少,去年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帮助一位离开职场3年的35岁全职妈妈重返职场。这份工作的地点就在她家门口的邮政营业厅,她通过工作技能的专业培训后才成功入职。现在她已经工作了一年有余,工作之余还能有时间接送孩子。”
记者采访发现,上海鲜有企业专门设置严格意义上的“妈妈岗”岗位,但许多企业提供了诸如“员工家属岗”“弹性上下班”“灵活办公”等职位或政策。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如网络主播、网店店主等自带弹性工作属性的岗位也受到了全职妈妈的青睐。
总部坐落于浦东新区的梦饷科技,是一家“去中心化”新电商平台。平台的核心,是以全职妈妈、农村妇女等女性群体为主体的“网店店主”。其中,生育有1个孩子及以上的女性占比达到92%。“我在2020年结婚后,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回家备孕、生孩子,成为了全职妈妈。”因生孩子而长时间脱离职场的胡玉婷,一次在朋友打理的社群里购物时,萌生了做店主的想法。“我之前做旅游的时候积攒了一些客户资源,因此第一个月试做就赚了六千多元,收益还算可观,且能兼顾家庭,便一直坚持至今。”据了解,该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超200万的网店店主,近八成店主将其当成自己的副业,每天花费在此的时间在三个小时以内。
位于长兴岛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职工群体来自五湖四海,与父母、爱人、孩子等家人两地分居。今年初,为解决来沪的职工家属在长兴岛的就业难题,江南造船“安心工程——员工家属就业推介活动”应运而生。为此,企业摸排整理出包含餐厅经理、面点师、服务员、人事、保安等就业岗位近70个,供职工家属申请入职。截至目前,已有39名职工家属成功入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广东等探索“妈妈岗”就业模式方面走在前列的省市,还是从上海本市的现状来看,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中,大多数是零基础、低门槛的基础性岗位,缺乏晋升渠道,专业技术强和管理层面的工作占少数。因此,学历高、技能水平高的女性很难通过“妈妈岗”找到工作的价值。
专家:希望“妈妈岗”向“育儿岗”转变
事实上,正如专家和网友关注的一样,出不出台相关政策、鼓不鼓励推行 “妈妈岗”,更多需要研究的是深层次关于女性平衡双重职业身份的困难,以及“妈妈岗”可能引发的性别歧视问题。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现,对于“妈妈岗”的设立,许多网友表达出担忧与质疑。比如, “为什么没有爸爸岗?”这条高赞评论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同,又如,网友认为“妈妈岗”在某种程度上会加深社会对传统性别分工的认同,强化女性育儿责任,还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令企业更加偏向于招聘男性,进而加剧职场性别歧视。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师詹岳雄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妈妈岗”的设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相配合,不能单靠企业的“为爱发电”。他建议工会携手相关部门、企业展开三方联动,通过政策支持、企业挖潜、工会协同,推动在企业内部创造更多的管理岗位和有技能梯度的专业技术岗位,并制定合理的薪酬以及晋升制度,鼓励女性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深化性别平等观念,推动男性参与育儿工作,探索创立“育儿岗”,营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妈妈岗’不只是流水线工作,也不是来自企业的施舍,而是应该树立长远眼光,既求数量又求质量,让岗位上的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