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第一天,气温一度逼近40℃。记者来到了奉贤区庄行镇存古村,这里被称为“蜜梨第一村”,成片的梨树笔直地排成排。蝉鸣声声,日光灼灼,往近处看,压弯了的梨树梢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个个水润饱满,令人垂涎欲滴。村民李海英家坐落在一条小河旁,河对岸就是她家的梨地。
上午11点,李海英收到消息,有老顾客称下午要四箱蜜梨。接到客单,她迅速换上下地干活专用的长袖、长裤和沾满泥土的硬底鞋,仔细戴上帽子、手套和两层口罩,推着几个圆桶就往地里走。
梅雨过后气温居高不下,田地间吸足太阳能,更是暑热难耐。而梨树普遍不高,无法形成大片遮挡的树荫,记者刚进树林已经热得喘不过气。李海英说,种梨人家一般只有急单才会在日头下摘梨,不然都是凌晨时,天蒙蒙亮就下地,她也不例外。
李海英身材瘦小,身形也不高,动作却很麻利。进入梨地后,她弯着身子,脚步飞快地穿梭在梨地中,眼神捕捉到可采摘成熟梨的同时,手已经摸到梨的桔梗。“捏住梨梗往上一折,一翻,梨就下来了。”李海英笑着说,摘梨没有什么手法,年年摘几千斤,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手起梨落。李海英捧着五六个梨,放在桶中,不到10分钟,桶中梨已过半。李海英告诉记者,一般情况她一个小时能摘100斤。
采摘时,李海英也同时筛选,把不合格的坏果放到田间的编织袋中,作为梨树的养料。短短半小时,两桶梨满满当当,李海英用扁担将其挑到田埂,再用小推车推到家中,仔细挑选、装盒。李海英虽瘦,但力量十分惊人。这百来斤重的梨在她手中、肩上都丝毫看不出费力的样子。回家前,她顺手喂了下梨树下的鹅。“我们在梨树下养鹅,卖给客户的时候,他们还能想到我们家种了梨。”李海英说,这叫“树下经济”。
这不到三亩的梨地,李海英十分宝贝。她告诉记者,她家这一片是1999年村里引进的第一批梨树,“梨树栽下后三年不产果,即便有果子也要在没成熟时剪掉,要给梨树一段时间生长。”2000年左右接手这片梨时,她刚过而立之年,那时候种梨还是村里的新产业,乡亲邻里能种皆种。“以前,皮薄汁多的‘翠冠梨’和清甜爽口的‘清香梨’两个品种,只能从不同梨树上长出来。”她自豪地介绍,近些年应用嫁接技术,两个品种能从一株梨树上长出,延长了产梨的周期。
李海英在家品尝刚刚摘下的蜜梨。
周围人都说做农民很苦,但李海英只是笑一笑。邻居们都说,她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今年梅雨季加上接连高温,梨的产量不算好,她一边发愁,一边也透露出乐观。李海英告诉记者,她还担任中共上海存合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支部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还是存古村的协管员,为村里的居民提供就业援助,管理村里的多媒体等。摘梨季马上结束了,但她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脚步却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