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人听说我是做主播的,都劝我去找一份正经工作。现在网络主播得到了‘官方认证’,从自由职业变成新职业,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百秋尚美集团旗下上海容么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容么么)主播吴澳涵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变的是身份认知,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我们可以真正把‘主播’作为一个职业进行长久规划和发展了。”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去年底,有1508万人把直播当成主业。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公布:将网络主播等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意味着,包括吴澳涵在内的1500多万主播,有了自己的职业“身份证”。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有序”
当前,网络直播已影响到市民衣食住行全场景,“直播+电商”这一模式成为众多品牌积极探索和布局的方式。谈起网络主播纳入新职业,容么么人力资源副总裁王薇娟难掩激动:“国家为我们这些主播‘正名’了。”她说,主播们从无到有,再到井喷式发展,成为新职业,是国家对这一新兴职业的认可,能够帮助从业者摆脱一些刻板印象的束缚,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更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
网络主播“入典”,说明谁都能当网络主播的“野蛮生长时代”成了过去。“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年轻人从事网络主播这一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主播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范建设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王薇娟认为,曾经极低的入行门槛和靠低俗擦边就可月入不菲的金钱诱惑,导致一些主播为了“出位”而不择手段,良莠不齐的主播令直播平台的生态环境乌烟瘴气,饱受网友诟病。随着网络主播成为国家新职业,王薇娟相信,该行业未来将朝着合法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方向迈进。“今后,对于主播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将会有更高要求,行业门槛也随之提升,问题主播从此失去生存空间,最终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循环。”
当前,国家正针对网络主播出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完善职业规范、评价、培训、就业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健全职业保障体系。王薇娟表示,公司目前形成了“培训+模拟+实战”的人才培养计划,主播们通过品牌面试、考核后,即可成为品牌官方直播间的专职主播。她十分期待属于网络主播的国家标准能够早日出台,“职业标准出台后,网络主播职业化路径将更加清晰,我们招聘录用的标准也有了依据,这对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网络主播队伍,促进直播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容么么直播中心(受访者供图)
从“321,上链接”到深耕内容创新
相较于众多低俗化的直播带货,董宇辉被人们誉为“知识主播”,可谓行业里的一股清流,也是吴澳涵一直学习的榜样。“面对直播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迭代,‘纯颜值主播’不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自己成为‘全能型主播’是我努力的方向。”网络主播正式“入编”国家新职业,对像吴澳涵这样一直坚持做内容的网络主播来说,是动力,更是压力。“网络直播看似简单,其实颇有技术含量。要想播得好、卖得多,只会‘321,上链接’是不够的,还得具备持久输出好内容的能力、对品牌和商品的理解力、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对线上经营的数据解读能力等等。”
在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孙岩博士看来,网络主播这一工作真正的技术含量在于对所播内容的了解,如:游戏主播要有熟练的游戏技能,在游戏中经常获胜;美食主播要能清晰介绍菜品的情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带货主播要了解商品,清晰明了地介绍商品,还要为商品的质量买单。“数字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在于,网络主播的个人信誉,维持‘信誉’需要全方位的知识能力储备,如精准的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坚持品控的职业道德等。”
孙岩同时指出,网络主播纳入新职业后,监管和教育也要跟上。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行业监管,要避免出现一个企业(头部主播)独大或几个企业(头部主播)垄断市场的情况,从而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有序的网络直播市场环境。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商贸流通行业的经营特色,将网络直播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本地特点行业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
此外,上海江三角(苏州)律师事务所费翔律师受访时表示,在劳动保障层面,网络主播被确定为新职业后,将进一步推动主播与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更为规范地进行用工管理,推动企业引导和支持网络主播享受符合其职业特性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劳动保障,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