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荣是上海市监狱管理局的首席矫治师。作为一名监狱矫治师,罪犯改造第一线就是他的战场,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份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多教育转化一些罪犯,多为社会安宁尽自己的一份心,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执着来诠释一名党员民警对监狱教育改造事业的信念和追求。
攻坚克难,做顽危罪犯“摆渡人”
李海荣在监狱工作中,致力于教育转化顽危罪犯,形成了“四段十二步法”和“积极建构模式”。他通过个别教育,如“六个不局限于”和“走进罪犯心灵深处”,以真诚和耐心感化罪犯,帮助他们认识到改造的重要性。
让李海荣印象深刻的顽危罪犯有不少,他提到,有一个案例仍让他记忆犹新。罪犯陈某从小就被工读、少教,有20多年的服刑改造史,多次采取割静脉、吞刀片等极端的方式抗拒改造,曾先后三次在监狱逃跑被加刑处理。入监以后,陈犯认罪态度消极,日常改造表现极差,一再扬言“这辈子就交给人民政府了,我一定要搞到底”。对此,李海荣及时开展思想攻势,明确告诉陈某预设的逃跑方案不可能得逞,打破他的幻想。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联系到陈某一直牵挂的帮教志愿者王老师,并通过他与陈犯的父母、兄弟取得了联系。听着父母迟到20年的教诲,陈犯痛哭流涕。后来,该犯在自己的思想汇报中写到:“在青浦监狱服刑五年时间不算太长,对我而言却非同一般,我切身体会到了监狱以人为本、重在教育的人文情怀,开始对自己、对警官有了重新认识,也逐渐明白了只有认罪服法、踏实改造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李海荣每年教育转化2至3名顽危犯,进行70000多人次的个别教育谈话,转化了300多名顽危犯。他的工作方法和成效被广泛认可,有多个矫正个案被编入教材和案例库,被誉为罪犯人生中的“燃灯者”。
教育启迪,做罪犯新生路上“引航员”
李海荣针对监狱服刑人员多样化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了情境体验式矫治活动,以培养罪犯的积极价值观。他通过“弃恶扬善、积极建构”的教育项目,组织了系列讲座和“五给五要”主题教育,鼓励罪犯在改造中自我提升,如表达孝心、学习技能、改正错误等。
罪犯盛某的矫治案例就是一个价值教育的好范例。该犯曾是国内某名牌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高材生,入狱后难以接受现实,对认罪悔罪缺乏深刻的认识态度,改造上是得过且过、混刑度日。李海荣引导其参加价值观矫治项目,该犯积极参与“寻找身边的真善美”“一封家书”和“千辩万话”系列辩论赛等一系列辅助教育活动,对民警充满感激,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成为一个守法公民。
李海荣还编写了多本教材,如《忏悔声声》和《罪犯价值观矫治100问》,通过2000余次的大课教育,影响了50多万人次的罪犯,用法律知识和正面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罪犯,促进他们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学研并用,做科学改造罪犯“燃灯者”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李海荣的口头禅,30多年来,李海荣一直在罪犯教育改造第一线开展改造课题研究,注重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掌握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规律。他先后参与编写大学教材3部,在《犯罪与改造研究》《上海警苑》《中国监狱》《中国法治网》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90多篇,参与局级课题项目15个,40多篇课题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李海荣深入研究中外改造罪犯的方法,特别关注外国籍罪犯的改造特点,提升了教育改造的质量和效果,展示了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他创新性地研制了顽危犯改造难度评估工具,通过评估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为监狱实施差别化矫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要把教育转化罪犯改恶从善、弃旧图新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来做,多教育转化一个罪犯就是我的一份价值。”从警多年,他视责任使命为人生大义,向罪犯传递培育真善美,让罪犯迷途知返做新人,诠释监管改造事业的丰富内涵,弘扬“红烛”精神的时代强音。